华阴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区域类似称号
这个称呼怎么来的
每次路过华阴大学城西侧那片老旧居民楼,总能听见学生们用“炮楼”这个称呼指代那里。说真的,第一次听人指着那排窗户密集的筒子楼说“我去炮楼取个快递”时,我还愣了半天。这些楼栋其实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的教师公寓,外墙的瓷砖有些已经剥落,阳台栏杆也泛着铁锈色。
仔细想想,这个称呼倒挺形象的。那些楼栋布局紧凑,每层十多户门对门排列着,远远望去确实像军事据点里的观察塔。再加上租房广告总爱用“独立卫浴”“短租优惠”这类标语,慢慢就让这个称呼在学生中间传开了。不过住在里面的李老师倒觉得挺无奈,他扶着老花镜说:“我们这栋楼当年可是最早装暖气的知识分子楼,现在倒被孩子们叫成这名字。”
周边区域的别称更有趣
顺着大学城往东走两公里,有个被学生们叫作“小白宫”的地方。那其实是开发区新建的政务中心,纯白色流线型建筑在阳光下特别显眼。外语系的王同学边拍短视频边告诉我:“每次来这里办居住证都像朝圣,发朋友圈定位‘小白宫’,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出国旅游了。”
再往南的城中村就更生动了。因为巷道纵横交错像个迷宫,同学们给取了“八卦阵”的绰号。这里藏着最地道的麻辣烫摊子和十元理发店,刚搬出宿舍的大四学生最喜欢在这儿租房子。巷口的赵阿姨边翻动着平底锅里的煎饼果子边说:“这些孩子整天在迷宫里转悠,昨天还有个娃娃站在我的摊子前打电话问‘你现在在八卦阵的哪个卦位’?”
穿过两个红绿灯来到生活区,那栋贴满彩色瓷砖的商贸城被戏称为“魔法部”。这不光因为楼顶那个钟楼造型的装饰,更主要是里面店铺布局让人摸不着头脑。你想找家打印店,可能先要经过美甲店、宠物用品店和电玩城,这种奇特的空间设计,确实配得上“魔法”二字。
这些称呼背后的温度
在“炮楼”叁层租了单间的张同学说得实在:“我们当然知道这些称呼不太雅观,但就像给好朋友起外号,带着种奇怪的亲切感。”他房间窗台上养着几盆多肉,正对着楼下篮球场。每当夜幕降临,那些亮着灯的窗户里,有赶论文的考研党,也有刚下班回来的年轻教师,点点灯火确实带着某种守望相助的意味。
或许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别称,恰恰构成了当代校园文化最生动的注脚。它们不像正式地名那样规整刻板,却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幽默视角,悄悄记录着每个角落的故事。这些外号可能在十年后会完全消失,但至少现在,当有人说起“我在魔法部叁楼吃螺蛳粉”,马上就有同学能心领神会地找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