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初中生100元3小时通话,学生电话套餐100元3小时
最近在家长群里看到个挺新鲜的事——秦皇岛初中生100元3小时通话的套餐在孩子们中间传开了。我表姐家孩子就是其中一员,那天在家庭聚会上,小家伙捧着手机在角落说了半个多小时,话费这事儿才被大家注意到。
这孩子平时和我们说话超不过叁句,怎么打电话能说这么久?表姐苦笑着给我算账:现在初中生放学后要么赶着上补习班,要么各自被电子产物圈在家里,想找个朋友面对面聊天都难。可半大的孩子正是需要倾诉的时候,于是电话粥就成了新选择。
电话两头的故事
隔壁单元李老师家女儿小雨告诉我,她们班好多同学都办了这个学生电话套餐。放学回家的路上,几个要好的同学会约好时间"电话见"。有的边写作业边聊天,有的躲在被窝里说悄悄话。"比发消息有意思多了",小雨眼睛亮晶晶的,"能听到对方笑的样子,还能学她们说话的语气"。
有个细节特别打动我。小雨说上周数学考砸了,晚上和同学通了四十分钟电话。同学在电话里一道题一道题地给她讲,讲到第叁遍她才明白。"这要是在微信上,可能发两个'不会'就聊不下去了"。看来有些交流,真的需要声音的温度。
不过话说回来,叁个月叁百块的话费对普通家庭也不是小数目。小区里张阿姨就为这事头疼,她家孩子这个月话费超了五十多。但孩子红着眼眶说,这是他和转学去外地的好友唯一的联系渠道。"听着孩子带着哭腔的声音,这钱不交还能怎么办呢?"张阿姨叹了口气。
我特意去营业厅问了问,这个学生电话套餐100元3小时确实挺受欢迎。工作人员说最近来办理的多是初中生家长,有些是孩子主动要求的,有些是家长看孩子总借手机打电话,索性给办个套餐。
现在想想,我们小时候虽然没有手机,但放学后能在操场上多玩会儿,周末还能串门。现在的孩子被各种安全条规框着,反倒要靠电话来维系友谊。这种变化,说不清是进步还是退步。
昨天在电梯里遇到六楼的初中生,他正眉飞色舞地和电话那头的同学讨论新出的游戏皮肤。看到我进来,压低声音说了句"我妈来了,明天再聊",慌张挂断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这场景,和我们当年躲在课桌下传纸条倒有几分相似。
或许每个时代的少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说话的出口。只是现在,这个出口变成了每个月一百元的叁小时通话时间。孩子们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分享着成长的烦恼和快乐,编织着属于他们的青春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