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同城喝茶上课,兴平同城品茶学习交流
最近在朋友圈里,总能看到“兴平同城喝茶上课”这几个字。说实话,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了一下,这到底是个啥活动?又是喝茶又是上课的,听起来挺新鲜。正巧周末有空,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
地方不难找,就在老城区一个挺雅致的茶室里。一进门,就闻到淡淡的茶香,已经有十来个人坐在那儿了。组织者是个爽朗的大姐,她笑着招呼我:“来来来,先坐下喝杯茶,咱们边喝边聊。” ?
不只是喝茶那么简单
我原本以为就是大家坐在一起品品茶,没想到还真有“上课”的部分。不过这个“上课”一点儿都不枯燥,没有黑板也没有讲义。茶艺师小林边泡茶边跟我们聊天,从茶叶怎么选、怎么保存,到不同季节该喝什么茶,讲得特别生活化。
记得她说:“别看这小小一片茶叶,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就像咱们兴平的水质偏硬,泡绿茶的时候水温就得稍微低一点。”她这么一说,大家都凑近了看她的手法,有人还拿出手机拍视频。这种学习方式,比看书本有意思多了。
我旁边坐着位退休的王老师,他跟我说:“这样的兴平同城品茶学习交流真不错,既长了知识,又认识了新朋友。比我以前在老年大学上的课活泼多了。”
茶香里的交心时光
中场休息的时候,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聊开了。有个做设计的小伙子说,他平时工作压力大,来这里喝喝茶、说说话,感觉整个人都放松了。我对面坐着开面馆的李姐,她说她来是想学学茶道,准备在面馆里也增加些简单的茶饮。
说来也怪,明明都是第一次见面,但在茶香的氤氲中,大家的话匣子很容易就打开了。从茶叶聊到工作,再从工作聊到生活,那种感觉特别自然。组织者大姐说得挺在理:“喝茶嘛,本来就是件让人放松的事。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习交流,大家更容易敞开心扉。”
确实,这种学习方式很接地气,没有高高在上的老师,也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在交流中互相启发。
那天我还学到了一个挺实用的小技巧——怎么判断家里的茶叶是不是受潮了。茶艺师小林让我们用手捻一捻干茶叶,说如果能轻易捻成粉末,说明干燥度很好;如果捻起来发软,那就要注意了。这么简单的方法,回家就能用上。
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就过去了。临走时,大家都意犹未尽,互相加了微信,约着下次再来。我拎着刚买的一小包龙井,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觉得特别充实。
现在想想,“兴平同城喝茶上课”这样的活动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它把学习和生活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在轻松的氛围中,既学到了实用的知识,又丰富了社交圈子。这种既传统又新颖的聚会方式,也许正是我们现在忙碌生活中所需要的那份闲适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