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甸微信快约500一次,桦甸微信快速约见每次五百
最近跟老同学唠嗑,突然提起个新鲜词儿——桦甸微信快约500一次。说实话,头回听见这话我也愣了半天,这年头连见面都能像点外卖似的明码标价了?
后来在早点摊听见邻桌大姨们闲聊才弄明白。原来现在不少桦甸人谈生意都时兴这个,双方提前在微信说好时间地点,见面直奔主题,半小时把事情谈清楚,完事各自忙活去。有个开服装店的小老板娘跟我说:“现在谁还耗得起叁小时的饭局啊?微信上约好带样品来看,合眼缘当场定,不行也别耽误彼此功夫。”
这快约到底图个啥
我发现这种桦甸微信快速约见每次五百的模式,特别适合做小本生意的街坊。开修车铺的老张跟我说了个实在话:“去年冬天为个配件跑了四趟开发区,油钱饭钱搭进去不说,最后对方压价压得我心口疼。现在可好,直接喊到汽配城门口验货,行就转账不行拉倒。”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应这种节奏。斜对面开茶庄的李姐就抱怨过:“上次有个客人非要按快约来,茶杯都没捂热就开始谈分成,我这武夷山大红袍算是白沏了。”她说着把搪瓷缸子往柜台上一搁,“有些交情啊,还真不是五百块能泡开的。”
倒让我想起前阵子帮亲戚家孩子联系实习单位的事。本来想走快约省事,结果对方贬搁直接发来二十页资料让先看完再见面。后来才琢磨过来,这种需要深入沟通的事,还真不能图快。就像咱桦甸江边的垂钓大爷说的:“想钓胖头鱼得耐得住性子,甩一竿就换地儿的那是捞水草。”
现在城里人常说的“时间成本”,在咱这儿倒成了实实在在的标价。上周在快递驿站碰见个做微商的小姑娘,她手机叮咚响个不停,边扫码取件边跟我说:“姐你是不知道,我每天固定接两单快约,上午见供货商,下午见代理,其他时间全用来发货,日子过得跟列车时刻表似的。”
但你说这微信快约能不能长久?我家楼下开锁的刘师傅有句俏皮话:“再好的锁芯也得配对的钥匙,见面这事关键得看俩人频率对不对。”他前两天刚用快约模式接了个急单,晚上十点给人开完门,客户直接微信转了五百还多加个红包。
黄昏路过北山公园时,常看见些中年人坐在长椅上对着手机安排次日行程。他们现在把桦甸微信快约500一次写进备忘录,像给生活设置了快捷键。不过偶尔也能遇见几个甩空竹的老爷子,他们照样每天准时到老地方碰头,说电子铃响不如抖空竹的嗡嗡声来得实在。
或许每种方式都有它合适的位置。就像咱桦甸入冬后封江的渔船与冰面上新凿的钓洞,看似都在水里忙活,实际各有各的章法。那些在微信上敲定见面的人,与在早市上约酒的老街坊,说到底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把日子过得更加扎实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