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汉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广汉学生叁小时通话800元
最近在广汉的家长群里,有个话题特别火:一个初中生为了叁小时通话,居然花掉了整整800元话费。这事儿听起来像个段子,可偏偏就是真实发生的。
张阿姨上周收到账单时差点没站稳——她那读初二的儿子,用她的手机和同学连续通话叁小时,话费直接飙到八百块。她攥着账单在客厅转了好几圈,嘴里反复念叨着:“叁小时,八百块?这孩子到底聊了什么国家大事?”
通话背后的故事
后来我们才知道,那晚孩子是在和班上几个同学讨论科技节的项目。几个孩子越聊越起劲,从设计方案聊到材料准备,又从分工安排聊到展示创意。用孩子的话说:“就感觉刚说了个开头,怎么叁个小时就过去了?”
这事儿让我想起自己上初中那会儿,家里装个固定电话都算是稀罕事。那时候要是谁打个长途,都得掐着表说话。现在倒好,随手一点就能和天南地北的人视频,可这流量和话费,有时候真像开了闸的洪水,拦都拦不住。
其实仔细算算,广汉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这个事,平均每小时将近270元。这在广汉这样的城市,差不多相当于一个普通打工者两天的工资。孩子们对钱还没什么概念,他们只觉得“手机能打通就是免费的”,哪知道背后藏着这么贵的账单。
我特意问了通信公司的朋友,他说现在很多套餐都是流量不限量,但通话时长反而有限制。超出的部分按分钟计费,确实不便宜。特别是那种跨网络的通话,资费标准更高。
话费之外的思考
这事在广汉本地的家长圈里传开后,引发了不少讨论。李叔说他连夜给孩子的手机设置了通话时长限制;王老师则在班会上专门讲了通信消费的常识。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个孩子听说这事后恍然大悟:“原来打电话是要钱的啊!”
说真的,广汉学生叁小时通话800元这件事,反映出来的不仅是话费问题。现在孩子们生活在数码世界里,对现实中的消费规则反而陌生了。他们分得清各种游戏装备的价格,却不知道打电话要花钱;能在网上买到全世界的东西,却不清楚家里的开销从哪里来。
有个在中学当班主任的朋友跟我说,她最近常在课堂上穿插讲些生活常识。比如手机话费怎么计算,家里每个月水电煤要花多少钱,甚至去菜市场买菜该怎么还价。“这些看似简单的事,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可能比解数学题还难。”她说这话时,语气里带着无奈。
话说回来,那个因为叁小时通话花掉800元的初中生,现在成了家里的“话费监督员”。每次爸妈要打电话,他都会在旁边提醒:“长话短说啊,话费很贵的!”这个转变倒是让人欣慰——虽然学费交得有点贵,但总算学到了东西。
就在昨天,我在超市碰到张阿姨,她笑着说现在儿子比她还会精打细算。上周去书店,孩子居然知道比较网上和实体店的价格差。“也许那800元不只是话费,更像是给孩子上的一堂现实课。”她说这话时,脸上的表情已经从当初的愤怒变成了现在的释然。
这件事在广汉渐渐传开了,不少家长开始有意识地和孩子聊起家庭开支。有个妈妈说,她让孩子参与制定家里的月度预算,孩子这才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一双运动鞋的钱,够全家人吃一个星期的菜。这种实实在在的参与感,比单纯说教管用多了。
看来,广汉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这件事,倒是在提醒我们:在教会孩子使用现代通讯工具的同时,也该让他们明白这些便利背后的代价。生活这门课,有时候真的需要交点学费才能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