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津市站前小巷风貌

发布时间:2025-11-03 10:49:06 来源:原创内容

津市火车站对面那条小巷子,我每天买菜都要经过。说它是条巷子,其实更像两栋老楼之间挤出来的缝隙,窄得并排走两个人都得侧身。可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地方,藏着火车站广场上看不见的烟火气。

巷口修单车的老陈总爱说:"站前广场那是给过路人看的,咱这巷子才是过日子用的。"他在这修了二十年车,手上沾着洗不掉的机油,却能准确说出哪家早点铺的豆浆最浓,哪家裁缝店改裤脚不收零头。有回我的自行车链子掉了,他叁下两下弄好,摆摆手说"小事",顺手从隔壁小吃店老板娘那儿接过一碗绿豆汤。这种熟络,可不是扫码支付能换来的。

巷子里的晨与昏

清晨六点,卷闸门拉起的哗啦声是巷子的闹钟。蒸包子的白汽混着炸油条的香气,把整条巷子熏得暖烘烘的。赶早班的火车站员工熟门熟路地走到第叁家摊位,不用开口,老板娘就会递过装好甜豆浆的保温杯。她说在这卖了八年早餐,见过拖着行李箱蹲在路边吃馄饨的旅客,也见过蹲在巷口抹眼泪的年轻人。

到了傍晚,巷子又换了一番光景。下班的人拎着菜匆匆穿过,修鞋摊的老爷子收起工具箱,坐在马扎上听收音机里的评书。二楼阳台晾着的衣服在微风里摇晃,哪家炒辣椒的香味窜出来,呛得路人忍不住打喷嚏,却莫名让人觉得踏实。这种市井气息,与百米外火车站的广播声形成奇妙的呼应。

巷子中段的杂货店老板很有意思,他柜台下总备着零钱盒。"现在人都用手机付款,可总有老人要换硬币坐公交。"他说这话时,正在给一个老太太找零,顺手把她买的酱油瓶拧紧了些。这种细节让我想起小时候街角的那家合作社,那时候买东西可以赊账,老板认得整条街的孩子。

其实仔细观察会发现,津市站前小巷风貌正在悄悄变化。去年巷尾那家老照相馆关门了,改成了快递驿站。但有意思的是,驿站老板保留了原来照相馆的橱窗,里面还摆着几张泛黄的老照片。他说偶尔还有老人来打听能不能洗胶卷,虽然做不成这生意,他还是会热情地指路去新开的照相馆。

巷子里的人似乎都练就了在狭小空间生活的智慧。二楼王大妈在窗台外搭了花架,叁角梅垂下来正好给修车摊遮阳。杂货店老板把货箱摞起来当椅子,傍晚常看见他和修鞋的老爷子在那儿下象棋。有次我看见他们为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却笑呵呵地分一根烟。这种随意自然的状态,大概就是巷子独有的节奏。

站在巷口往裡望,电线在头顶交错成网,晾衣绳横七竖八,确实算不上美观。但每扇窗后都亮着温暖的灯光,每道门里都飘出饭菜香。火车站永远人来人往,而这条巷子却像被按了慢放键,固执地保留着某种老津市的生活韵律。下次你从津市火车站出来,不妨穿过马路来这条小巷子走走,闻闻真正的市井味道。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