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河嫩茶论坛,蛟河新茶品鉴与交流
推开窗,深吸一口蛟河清晨湿润的空气,总能闻到若有若无的茶香。这片长白山脉脚下的土地,老天爷赏饭吃,给了它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山泉,孕育出的嫩茶自成一派。咱们这个蛟河嫩茶论坛,不知不觉就成了茶友们惦记的角落。
说句实在话,好茶是喝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可怎么喝,里头学问不小。上周论坛里几位老茶客碰头,为“冲泡水温”这事儿差点争得面红耳赤。张大爷坚持85度水才能激发出嫩芽的鲜灵,李老师却认为90度的水更能让茶汤饱满。两人各不相让,最后干脆现场摆开阵势,用同一款明前毛峰,按各自的方法泡了两壶。
那一口茶的滋味
结果你猜怎么着?两壶茶端上来,大伙儿轮流品。嘿,还真是不一样!张大爷那壶,香气飘得高,入口是那种清冽的甜,像山泉水。李老师这壶,香味更沉一些,茶汤在嘴里感觉更有分量,回甘也来得快。这下大家都乐了——原来不是谁对谁错,是各有各的好。这种在蛟河嫩茶论坛里时常上演的“较真”,恰恰是品茶的乐趣所在。
我自个儿就特别喜欢看论坛里的“寻茶日记”。老陈上周发帖,说他专门跑了趟前进乡,在那儿尝到了一户茶农自家留的“头采”。他在帖子里写得那叫一个细致:“茶叶还在锅里杀青,那股子带着青豆香的蒸汽就直往鼻子里钻。炒茶的老师傅手在铁锅里一翻一抖,叶子就跟活了似的。”看着这些文字,我嘴里仿佛也尝到了那口鲜爽。这种直接的、带着泥土气息的分享,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来得真切。
茶这东西,说来也怪。它能把不同年纪、不同行当的人聚到一块儿。论坛里有位开修车店的王哥,整天满手机油,可一有空就上来晒他的新茶具。用他的话说:“摆弄这些杯杯盏盏,心就静了,跟修车时拧螺丝是两码事,但都是手艺。”还有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在论坛里泡着,她说喝茶能让她在找工作的焦虑里“喘口气”。你看,一杯蛟河新茶,就这么把大伙儿连在了一起。
有时候想想,咱们这个论坛,不像是个严肃的品鉴机构,倒更像是个大茶馆。有人在这里找到了喝茶的门道,有人学到了冲泡的技巧,更多的人,可能就是为了那份热闹,那份有人懂你的感觉。累了乏了,上来瞅两眼,看看谁又发现了什么好茶,谁又在分享喝茶的趣事,心里就觉着挺舒坦。这份独属于蛟河嫩茶论坛的温情,或许才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