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品茶课程工作室,茶艺研习黄山教学中心
清晨的阳光刚漫过黄山毛峰的茶芽,我们工作室的紫砂壶已经飘出第一缕茶香。几位从杭州专程赶来的茶友正围坐在茶海前,小心翼翼地温杯烫盏。穿青布衫的茶艺师轻轻转动闻香杯,空气中顿时弥漫起兰花香——这是地道的太平猴魁才有的气息。
很多人第一次来都会好奇,为什么我们坚持在黄山脚下开设茶艺研习中心。其实答案就藏在当地茶农布满老茧的手指间。去年清明前,我在富溪乡遇见正在手工炒制黄山毛峰的谢师傅,他边翻炒茶叶边说:“电炒锅省力,但掌心温度变化时的微妙把控,机器永远学不会。”那天他教我用传统“抓、抖、搭”手法做茶,待到新茶出锅,满室清香竟引来窗外画眉驻足。
茶汤里的山水密码
说来你可能不信,真正懂茶的人能尝出茶叶长在阳坡还是阴坡。我们茶艺研习班的林班长就经历过这样的蜕变——这个曾经分不清龙井与毛峰的建筑设计师,现在光看叶底就能说出采摘时节。上周他兴奋地举着品茗杯告诉我:“汤色清碧透亮,这是谷雨前第叁批茶青的特征!”
这种转变并非偶然。我们工作室的课程里藏着个小秘密:每期都会带着学员走访核心产区的茶园。记得有回去猴坑村,七十叁岁的王奶奶现场演示古法揉捻。她将杀青后的茶叶在竹匾里轻轻团揉,嘴里念叨着“轻了香不透,重了形不美”。当茶友们亲手炒制的茶叶在杯中舒展时,终于明白了什么叫“茶中有山水”。
现在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午后斜阳穿过木格窗,来自天南地北的茶友们在茶席间交流心得。上海来的乔律师最近发现,用不同水温冲泡祁门红茶,竟能呈现完全不同的蜜糖香。她打趣说这比研究法律条文有趣多了,昨天还特意托人寄来武夷山的正山小种要与大家分享。
茶桌上偶尔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上个月有位退休教师带来套民国时期的锡制茶器,器型朴拙却别有韵味。我们用它冲泡陈年普洱时,发现锡器能更好地保持茶汤温度,这让在座的几位老茶客都啧啧称奇。
夜深时分的茶室别有风味。灯光柔柔地照着博古架上的各式茶具,去年收藏的安化千两茶正在角落静静陈化。值班的茶艺师小陈喜欢在这个时候整理茶样,她总说午夜品茶更能捕捉到茶叶的本真味道。有天凌晨我们尝到泡特别的休宁松萝,那股独特的橄榄香在唇齿间流转,让人不禁想起徐霞客游记里描写黄山的句子——“松萝交映,如入画境”。
这些年在黄山品茶课程工作室的经历让我深信,每个与茶结缘的人,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盏茶汤。就像今早看到的新学员,刚开始连茶则都拿不稳,现在居然能准确分辨出不同山场的气息。当她第叁次注水时突然抬头笑道:“原来茶艺的精髓不在技法,而在感知。”
窗外的采茶歌隐约飘来,茶釜中的泉水正泛起蟹眼般的气泡。茶海里沉浮的叶片,仿佛在诉说着这座茶山千百年的故事。或许下个转角,又会遇见带着故事而来的新茶友,而茶香缭绕的旅程,永远不会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