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足浴店为何光说不练,服务宣传与实际不符的疑问
这两天路过小区门口那家足浴店,玻璃门上贴着「开业酬宾买一送一」的横幅,红底黄字特别显眼。可街坊邻居闲聊时总会嘀咕:这家店促销海报挂了半年,每次路过却从没见真搞过活动。这让我想起最近不少人在讨论的——琼海足浴店为何光说不练。
上周末陪朋友去体验,前台姑娘热情推荐398元的帝王套餐,说包含中药泡脚、泰式按摩和拔罐理疗。结果呢?所谓中药泡脚就是水里扔几片姜,泰式按摩变成随便捏捏肩膀,拔罐器拿出来时还带着灰。朋友忍不住抱怨:「你们宣传册上可不是这样的啊!」服务员立马赔笑:「最近师傅忙不过来,要不送您两张代金券?」
宣传噱头与实际体验的差距
仔细翻看他们的宣传单,彩色印刷的精美图册上,木桶泡脚配着十几种名贵药材,实际却用塑料盆装温水;承诺的「金牌技师」指甲缝里还藏着污垢;写着「24小时营业」,晚上十点去敲门却无人应答。这种服务宣传与实际不符的疑问,就像外卖软件上诱人的菜品图片,端上桌却完全是两码事。
更让人纳闷的是,明明店里顾客寥寥,他们宁愿花钱重新印刷宣传单,也不愿把经费用在改善服务上。新来的大堂经理倒是很会说话,开口闭口「顾客是上帝」,可当你真提出要换按摩师时,他又开始推叁阻四。这让我想起乡下亲戚养的看门狗,叫得挺凶,生人来了却往窝里躲。
消费者心中的那杆秤
常去足疗的老李说得在理:「现在谁都不傻,你一次糊弄人,下次人家直接拐进隔壁店。」确实,如今手机点开点评软件,好坏评价一目了然。但奇怪的是,这类店铺的差评下面总跟着几条五星好评,文字内容还特别像模板——莫非现在连洗脚行业都开始刷单了?
记得叁月份促销时,他们打着「祖传秘方」旗号推出生姜足浴,结果被中医馆的坐诊大夫拆穿:就是普通生姜切片。当顾客质疑时,领班反而理直气壮:「姜本来就是驱寒的嘛!」这种偷换概念的说辞,就像去买牛肉面,端上来发现没有牛肉,老板却说:「难道你还要从我身上割块肉?」
夜幕降临时,足浴店的霓虹灯牌格外醒目,可走进店里,脱落的天花板墙角还挂着蛛网。或许经营者觉得,只要灯够亮、广告够响就能招来顾客。但他们忘了,街角修鞋的王师傅从没做过广告,老主顾却宁愿多走两条街也要去找他。这其中的道理,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最近总看到店员在门口发传单,红色纸张印着「周年庆钜惠」,可仔细一看,优惠条款里藏着七八条注意事项。刚搬来的邻居王姐上周去体验,回来说按摩到一半,技师突然推销办卡,被拒绝后连洗脚水都没给换。这样的服务体验,与宣传单上「宾至如归」的承诺,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
透过这家足浴店的玻璃窗,偶尔能看到几个老师傅在认真工作,他们的手法确实老道。可惜的是,好的技术被花哨的营销埋没了。就像中秋节时见过的过度包装月饼,打开六层礼盒,里面躺着孤零零的两个小月饼。当消费者开始厌倦这些虚招时,或许店铺该想想:是继续在宣传册上印假图片,还是真心实意给客人按好每次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