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校门暗号是否仍在使用
对于那个传闻
前几天和几个老同学聊天,不知怎么就提起了咱们福泉学校门口暗号那档子事儿。有人冷不丁问了一句:“哎,你们说,福泉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这话一出,饭桌上瞬间就热闹了起来。有人说早就没了,那都是多少年前的老黄历了;也有人神神秘秘地压低了声音,说好像还有学生在用,只是换了个花样。
这事儿可真勾起我的好奇心了。我记得我们那会儿,确实流传过一阵子。放学后,几个要好的同学勾肩搭背地走到校门口,互相使个眼色,嘴里蹦出个莫名其妙的词儿,然后哄笑着散开。那感觉,就像加入了某个秘密俱乐部,拥有了一个只属于我们小圈子的共同秘密。它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却是青春记忆里一个挺有意思的小点缀。
那么,校门暗号是否仍在使用呢?为了弄明白这个,我特意去问了问几个家里有孩子在福泉读书的朋友。得到的答案还挺有意思的。一个朋友说,他儿子听完他的问题,一脸“老爸你落伍了”的表情,说现在谁还搞这个,大家都是直接手机联系了。但另一个朋友的说法却不太一样,她说她女儿倒是提过,班里好像有些小团体之间,还会用一些特定的手势或者网络热词当做“通关密语”,虽然不是我们当年那种站在门口对暗号的形式,但意思好像也差不多。
这么看来,形式可能是变了。我们那时候,没有智能手机,交流基本靠喊,秘密基本靠传纸条。所以,一个固定的、口口相传的词语,就成了最方便的“身份认证”。现在孩子们的联系方式太多了,他们的“暗号”可能是一个表情包,一句游戏里的台词,或者是一个突然流行起来的梗。载体变了,但那个内核——那种想要划分小圈子、共享秘密的微妙心理——我感觉,可能一直都没变。
我琢磨着,这种校园暗号的存在,其实挺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的。它像是一个小小的文化切片。我们那时的暗号,可能跟当时热播的动画片、流行歌曲有关。现在的孩子,他们的“暗号”文化,估计更是和瞬息万变的网络世界紧密相连了。这么一想,即便具体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天翻地覆,但只要学校里还有渴望同伴、喜欢创造独有回忆的学生,这种类似“暗号”的小玩意儿,大概就会换种方式一直存在下去吧。
所以,如果你现在跑去福泉学校门口,拉着一个学生问那个十几二十年前的暗号,他多半会一脸茫然。但如果你仔细观察,或许能在他们快速交换的眼神里,在他们心照不宣的笑声里,找到一种全新的、属于这个时代的“暗号”。它看不见,也未必听得见,但它确实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