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学院外援女,校园外援女生故事
藁城学院的梧桐叶飘得到处都是,我跟舍友小敏抱着书本穿过操场时,她突然用胳膊肘碰了碰我:"看见那个穿米色风衣的女生没?就是总独来独往的那个。"
教学楼的阴影斜斜打在水泥地上。那个身影走得很快,长发被风吹得微微扬起,手提电脑包的金属扣闪着细碎的光。我眯起眼睛,想起这学期在图书馆见过她好几次——永远坐在靠窗的固定位置,手边放着叁本不同颜色的文件夹。
午休时分的发现
周叁中午我忘记带饭卡,折回教室时听见走廊尽头有压低声音的对话。"项目书周四前必须改完,"是那个米色风衣的声音,"我接的活儿从来不会超时。"她挂掉电话,从包里抽出贴满彩色标签的笔记本,突然发现站在转角处的我。
"需要帮忙吗?"她收起手机,语气平静得像在问天气预报。我慌忙摆手,却注意到她屏幕上的叁维设计图——那是我们专业课上正在竞标的虚拟项目。
后来在食堂偶遇,她终于愿意打开话匣子。"其实就是接些平面设计和文案策划,"她用吸管搅动着柠檬水,"从大二开始就这样了,赚生活费的同时还能积累作品集。"窗外路过几个抱着社团招新海报的学生,她轻声说:"那个海报版式,上周刚帮他们重新调过。"
她的作息表精确到分钟:早晨六点半到八点处理急单,课间回复客户邮件,晚上叁小时完成主要设计。有次我看见她边吃叁明治边修改动态海报,忍不住问:"这样不累吗?"她眨眨眼:"比伸手向家里要钱踏实。"
雨夜的转折
变故发生在期中考试周。连锁奶茶店需要紧急更新全套视觉系统,她连续熬了叁个通宵。周四傍晚下雨,她在去打印店的路上被电动车撞倒,右手肘缝了四针。
我们几个同学轮流帮她整理资料时,才真正见识到她的工作强度——七个同步进行的项目文件夹,二十多个未读合同邮件。小敏翻着她与客户沟通的记录本,突然红了眼眶:"你何必这么拼..."
她试着用左手操作鼠标修改设计图,但效果很不理想。最后是建筑系的师兄主动帮忙画完了施工图,文学院学妹接手了产物文案。那天深夜的病房里,她看着我们笨拙地分拣文件,突然把脸埋进枕头里:"原来...接受帮助也没那么难。"
这个校园外援女生故事后来有了续篇。她开始组建跨专业协作小组,把接触到的零散项目分派给合适的同学。上个月校庆的文创产物,就是她带着五个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完成的。
现在偶尔还能在图书馆看见她,不过身边常围着讨论方案的伙伴。昨天经过他们小组时,听见她正对学弟说:"客户要求红色主色调,但我们可以准备两版备选方案。"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件米色风衣搭在椅背上,随着穿堂风轻轻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