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州98场体验分享,孟州九十八场亲身感受
第一次听说孟州98场的时候,我脑子里也满是问号。这是个什么地方?直到朋友拉着我去实地走了一遭,才算真正搞明白。
穿过写着“孟州98场”的旧牌坊,青石板路面上深深的车辙印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一位坐在门口晒太阳的大爷说,这些印子是过去运货的马车年复一年压出来的。他随手往东边指了指:“那边老厂房里,还留着当年苏联专家帮忙装的机器呢。”我顺着他指的方向走去,果然看见几台锈迹斑斑的机床静静立在厂房角落,仿佛还在诉说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故事。
老物件里的温度
最让我惊讶的是,这些老建筑并没有被完全封存起来。原来的纺织车间现在成了陶艺工作室,几个年轻人正专注地拉坯修胚。带我参观的姑娘拿起一个刚上完釉的杯子:“这个厂房挑高够,光线又好,特别适合做创作空间。”她笑着说,“墙上这些标语我们特意保留下来了,感觉这样才有味道。”
往深处走,老锅炉房改造的咖啡馆里飘出阵阵香气。老板是本地人,他边磨咖啡豆边和我聊天:“小时候经常翻墙进来玩,现在能把这里租下来开店,感觉特别奇妙。”他特意保留了原来的红砖墙和钢架结构,只是在上面加了些暖黄的灯光。坐在改造过的车间里喝咖啡,抬头就能看见裸露的钢梁,这种新旧交融的感觉确实很独特。
在厂区转悠时,我注意到很多细节都透着巧思。废弃的齿轮被做成景观雕塑,老机床变成了艺术装置,就连路标都是用旧零件拼装的。这些设计让人感受到,改造者不是简单地推倒重来,而是真的在用心保留这片工业遗迹的灵魂。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遇见一位老工匠。他在自家作坊里手工制作皮具,听说我对手工制品感兴趣,便热情地展示他的工具。“这些都是我爷爷传下来的,”他抚摸着已经磨得发亮的凿子,“现在年轻人很少愿意学这个了。”但他的工作室里明明摆着很多新颖设计,看来传统手艺也在尝试着与时俱进。
天色渐晚,厂区里的灯笼逐一亮起。我站在厂区中央的空地上环顾四周,左边是上世纪的老厂房,右边是新潮的工作室,这种感觉很奇妙。这片工业遗址没有变成冰冷的博物馆,而是在新的时代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继续散发着活力。
离开时我又经过那道牌坊,回头望去,暖黄的灯光从老厂房的窗户里透出来。或许这就是保护老建筑最好的方式——不是把它们封存在过去,而是让它们在今天重新活过来。这次孟州98场的体验分享让我真切感受到,老地方的新生可以如此自然,如此充满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