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同城约初中生100元,同城北安学生约会百元
昨晚刷手机时,群里突然弹出条消息:"北安同城约初中生100元"。手指划过去叁秒,又忍不住划回来——这标题也太直白了点。
巷口煎饼摊的大妈正好收摊,叁轮车把晨雾碾出两道痕。我突然想起初中时在校门口等同学的日子,那时候五块钱能买叁套煎饼果子,现在居然有人把青春明码标价。
当零花钱变成交易筹码
表妹去年刚上初一,每周零花钱也就二十块。有回她念叨同学穿了限量版球鞋,眼神里的羡慕藏都藏不住。现在想想,要是当时有人跟她说"同城北安学生约会百元",她会不会动心?
楼下理发店小妹边给我洗头边刷短视频,外放声里飘过"轻轻松松赚零花钱"的广告。她嘟囔句:"现在孩子来染头,出手比我们阔绰多了。"冲水时热水溅到我脖子上,烫得我突然意识到,有些廉价交易背后,是还没形成完整价值观的少年。
网吧里总能看到校服没脱就跑来打游戏的,泡面加饮料能搓掉叁十多。柜台前排队的男生手机亮着,屏保是某款皮肤价格——正好九十八。他瞥见我视线,慌慌张张锁了屏。
西街奶茶店最热闹那会儿,听见两个初中生在算账:"周末那单够买两杯杨枝甘露了。"吸管戳破塑封膜的声音特别响。我假装看菜单,余光里她们校服袖口还留着蓝墨水痕迹。
藏在同城帖背后的影子
老同学当班主任的说过件事:他们班优等生突然天天带新款文具,追问才支吾说是"网上兼职"。调查发现有人在本地论坛用暗语发帖,专门找缺钱的中学生。
夜市炒面摊的烟火里,穿校服的女孩在数钞票。老板翻着铁锅问我加不加辣,突然压低声音:"这月第叁次看见那姑娘了,每次都是不同男的来接。"葱花在油锅里炸得噼啪响,盖过了我的叹息。
送外卖的小哥有回抱怨,接到过奇怪订单:要求把奶茶送到酒店房间,开门的是个穿校服的。他犹豫半天还是取消了订单,"这钱赚着烫手"。
图书城叁楼总聚集着学生族,有次看见个男孩不断看手机时间。后来进来个戴鸭舌帽的成年人,两人在哲学区角落低声交谈。当那沓红色钞票从书里滑出来时,男孩迅速用《存在与虚无》压住了它。
护城河边的长椅常被学生占用写作业,现在偶尔能看到他们对着手机皱眉。有个男孩突然把手机砸进草丛,又慌里慌张捡回来,屏幕裂纹像蛛网罩住了那条"北安同城约初中生100元"的私信。
校门口拉活儿的黑车司机们最清楚,周五傍晚总有些特殊乘客。有回听见司机劝个熟客:"闺女,这周第叁趟了,要不我直接送你回家?"那女孩低头绞着卫衣带子,共享单车铃声响了一路都没抬头。
或许该有人告诉那些孩子,青春这本存折啊,过早支取的利息会咬人。就像我娘常说的,走得再急也别踩进水洼——表面看着浅,谁知道会不会崴了脚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