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哪里找叁百块的爱情,昌都叁百元情感何处寻
昌都的傍晚总是来得特别迟,八点钟的天空还泛着鱼肚白。我站在茶马广场的石阶上,看着穿传统服饰的阿妈摇着转经筒走过,几个年轻人靠在摩托车旁聊天。空气里飘着酥油茶和烤土豆的香味,这让我想起昨天在茶馆听见的对话。
“你说现在叁百块能做什么?”穿棕色夹克的男人把玩着茶杯,“在昌都,连件像样的藏装都买不到。”他对面的朋友笑了:“可是总有人问,在昌都哪里找叁百块的爱情。”
这话让我愣了下。叁百块的爱情?我想起十年前刚来昌都时,叁十块就能在老城区小馆子吃顿热气腾腾的牦牛肉火锅。现在的叁百块,也就是两叁个人吃火锅的钱,或者加满摩托车油箱跑一个星期。
那些对于叁百块的记忆
记得有个开青旅的四川老板说过,2015年那会儿,还真有年轻人揣着叁百块来找他问便宜住宿。“他们说来找爱情,我心想这地方哪有什么浪漫邂逅。”结果第二年,他在自己青旅真见证了一对情侣——男孩从云南徒步到昌都,女孩在青旅做义工,两人一起刷墙修水管,最后真在一起了。
不过这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昌都的宾馆最便宜也要一百五一天,叁百块只够住两晚。那对情侣现在在成都开了家小馆子,卖藏餐和川菜,去年还生了孩子。
我在想,也许“昌都叁百元情感何处寻”这个问题,问的根本不是真的用钱买什么,而是在这个物价飞涨的年代,那些简单真诚的感情还在不在。就像我认识的一个导游说得实在:“叁百块?不够去强巴林寺请盏酥油灯,但够你在转经道旁请陌生人喝杯甜茶,聊一下午。”
这话让我想起去年在嘎玛乡遇到的事。那是个下雨天,我躲进一家牧民开的茶馆。有个藏族老太太不会用手机支付,她掏出叁张皱巴巴的百元钞票想让邻居帮忙充值。邻居说只要两百八就够了,老太太执意要给叁百:“多出来的二十块,谢谢你上个月带我儿子去医院。”那种人情味儿,比微信转账温暖多了。
街头巷尾的温情
今天早上我又去了茶马广场,特意观察周围。卖手链的卓玛告诉我,她最早摆摊时,经常有游客钱不够,她就让人先拿着手链,有钱再给。“现在都用手机付款,很少这样了。”她说这话时有点怀念从前。
不过温情还在。就在我和她聊天时,来了个大学生模样的女孩,想买条380块的手链但钱不够。卓玛看了她一会儿:“你真心喜欢,叁百拿去吧。”女孩犹豫要不要转账,卓玛却拿出二维码:“不过你能教我怎么把这个头像换掉吗?我儿子设置的太丑了。”两人就这样蹲在摊位前研究了十分钟手机。
所以说,昌都叁百元情感何处寻?它可能藏在一次意外的帮助里,藏在你请陌生人喝的那杯甜茶里。在这个转账一秒到账的时代,我们好像更珍惜那些需要花时间、用心意来衡量的人际往来。
傍晚我又路过那家茶馆,听见另一桌人在聊天。“我女朋友说我不浪漫,从来不发红包。”一个年轻人抱怨,“可她生日我亲手做了个糌粑盒子,刻了我们俩的名字。”他的朋友拍拍他肩膀:“下次你带她去看看澜沧江的星星,比微信红包强多了。”
天空终于暗下来了,广场的灯一盏盏亮起。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昌都哪里找叁百块的爱情”这种问题会一直有人问。大家寻找的,或许不是标价的感情,而是在这个什么都明码标价的世界里,那些无法用价格衡量的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