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学生品茶工作室,新余学子茶艺交流空间
路过城东大学区时,总能闻到若有若无的茶香。循着香气拐进巷子,会看见一块原木招牌——新余学生品茶工作室。推开玻璃门,喧嚣瞬间被隔绝在外,满室茶香扑面而来。
几个学生围坐在长条茶桌旁,有人专注地注水冲泡,有人正小心地嗅着杯盖香。穿棉麻衬衫的学长转过头笑了笑:“自己拿杯子,刚泡好的凤凰单丛。”
在这里待一下午会发现,新余学生品茶工作室更像是个温暖的驿站。大二学生小陈第一次来时连茶具都认不全,现在已能熟练地讲解不同水温对茶汤的影响。“最开始就是觉得这里氛围轻松,”她一边烫洗茶杯一边说,“学长姐都特别有耐心,错了也没人笑话。”她记得有次冲泡龙井水温太高,茶汤涩得让人皱眉。旁边的同学却笑着说:“这个味道我太熟悉了,去年我也这样,下次用80度水试试?”
从陌生到熟悉,一杯茶的距离
这种轻松包容的氛围,让新余学子茶艺交流空间在校园里有了独特的存在感。它不像社团需要考勤,也不像课堂必须严肃。有人带着作业来写,写着写着就被茶香吸引加入讨论;有人心情不好来坐坐,离开时捧着温暖的茶杯,眉头也舒展开了。
茶学专业的李同学是这里的常客。他泡茶时总爱讲些小故事:“你们知道吗?正山小种有松烟香,是因为传统工艺要用松针熏焙。”这些生动的细节,让书本上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他常说,茶是会说话的,关键是学会倾听。
确实,在这里待久了,慢慢能读懂茶的“语言”。金骏眉的蜜香,熟普洱的醇厚,白牡丹的清甜……每款茶都有自己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借由一杯茶的时间,人与人的距离悄然拉近。
上周的雨夜,工作室里格外热闹。机械工程专业的几个男生正在准备茶艺展示,为下周的校园文化节排练。主泡的王同学紧张得手心出汗:“比调试机床还难!”但当他完整地行完一套茶礼,将温热的茶汤分给众人时,脸上满是成就感。这样的画面在这里很常见——不同专业的学生因为对茶的兴趣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的故事和见解。
负责工作室日常管理的赵老师说,这里最珍贵的就是这种自发形成的交流。“你看,文学院的学生在讲茶诗词,生物系的同学分析茶叶成分,设计专业的在讨论茶席布置……一杯茶,能激发出这么多可能性。”
窗外梧桐叶飘落,茶几上水汽袅袅。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新余学生品茶工作室保留了一方安静的天地。它不追求速成,不强调技巧,更在意的是那份专注当下的心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流。或许,这正是它能吸引这么多年轻学子的原因——在茶香中,他们找到了忙碌学业之外的一种生活方式。
茶凉了可以再续,故事听完了还有新的。每当夜幕降临,工作室的灯光亮起,又一批年轻人推门而入。他们带来的不只是对茶的好奇,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一切,都从手边那一杯温暖的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