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区域类似别称

发布时间:2025-11-06 05:01:41 来源:原创内容

那些年我们口中的"炮楼"

记得第一次听说"炮楼"这个称呼,还是大叁那年。几个学弟在食堂边啃着馕边比划:"东门那片炮楼,网吧包夜去不?"我顺着他们手指的方向望出去,那片灰扑扑的楼房在夕阳下确实像极了老电影里的碉堡,方方正正,密密麻麻。

其实所谓的炮楼,就是吐鲁番大学城周边那些自建出租房。当地居民看准商机,把楼房盖得又高又窄,外墙基本不装修,红砖直接裸露着。每层隔成七八个小单间,专门租给学生。从远处看,这些方墩墩的建筑群立在戈壁滩上,可不就像抗战剧里的炮楼阵列么?

有次我去那儿找同学取资料,真正见识了炮楼内部。楼梯窄得两人要侧身过,房间小得刚好放张单人床。我同学苦笑着拍拍铁皮墙:"冬冷夏热,隔音靠吼。"但这样的房子总被抢租一空,毕竟月租两百的价格,对学生来说太友好了。

生活气息最浓的"鸽子窝"

在炮楼往南走十分钟,有片区域被戏称为"鸽子窝"。这儿楼房更密,阳台上晾晒的衣物飘得像万国旗。楼下挤满麻辣烫摊和复印店,总有学生端着西瓜在巷子里穿行。为啥叫鸽子窝?房东老艾坐在他的杂货店门口跟我说:"你看这些窗子,密密麻麻的像不像鸽子笼?"他顺手指了指头顶,确实,每个窗户都装着防盗网,晾衣竿横七竖八地伸出来。

鸽子窝的夜晚特别热闹。烤包子两块钱一个,学生围着炉子等出炉。凉面摊的老板娘能记住每个常客的口味:"多放黄瓜不要蒜,对吧?"这种市井烟火气,倒是冲淡了居住环境的拥挤感。

我学妹曾住在鸽子窝顶楼,她说夏天热得睡不着就爬上天台。结果发现左邻右舍都在天台打地铺,大家隔着矮墙聊天,还能蹭到隔壁的奥颈贵颈。后来她总结:"住在鸽子窝确实憋屈,但邻里关系比宿舍楼亲近多了。"

藏在巷子深处的"碉堡群"

再往深处走,会发现更有意思的称呼——碉堡群。这片区域都是叁四层小楼,外墙统一刷成土黄色,据说这样更耐风沙。楼与楼间距近得可以隔窗递酱油,整体布局像个迷宫。第一次去的人绝对会迷路,每条巷子都长得差不多。

土木系的师兄告诉我,这些房子其实挺科学:"外墙厚四十厘米,西面基本不开窗,就是为应对吐鲁番的风沙和高温。"他带着我在巷道里转悠,指着房屋结构分析,"你看这朝向,既能互相遮挡阳光,又留出了通风路径。"

住在碉堡群的大四学生最多,图的是清净。小王在考研,他的房间墙上贴满英语单词:"虽然做饭要去公共厨房,但比起学校宿舍,这里能熬夜刷题。"他书桌正对的小窗望出去,是另一栋楼的黄墙壁,"有时候背题背烦了,就看对面窗台那盆绿萝,看它又长了几片新叶。"

这些特别的称呼在学生们口中流传了七八年。教务处李老师偶尔会皱眉头:"该引导学生使用规范地名。"但转头想起自己读书时也给教学楼取过外号,便又理解地笑笑。或许每个大学周边都有这样的民间地理,这些外号比官方路名更鲜活地记录着青春。

如今再经过那片区域,还能看见阳台上晾晒的校服。新来的学生依然会说:"我去炮楼取个快递","鸽子窝那家炒米粉好吃"。这些建筑静静地立在风里,继续承载着一届届学生的记忆。就像当地卖水果的大叔说的:"叫啥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孩子四年过得怎么样。"他利索地给顾客称着葡萄,"你看,今年毕业的那拨,昨天还特地来买杏子,说要把吐鲁番的甜味带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