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微信附近人100一次100块钱,附近人添加100元一次
这几天在福安本地群里,总能看到有人在问那个事儿——就是对于“福安微信附近人100一次100块钱”的说法。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个价格时我也愣了一下,这年头连加个好友都这么明码标价了?
前两天和开奶茶店的老陈聊起这个,他边擦杯子边摇头:“现在很多年轻人图省事,觉得花100块就能加到想认识的人。但你说这‘附近人添加100元一次’的服务,真能加到靠谱的人吗?”他店里的奥颈贵颈密码贴得比价目表还显眼,可最近总看见有顾客对着手机皱眉。
百元好友的诱惑
我试着想象这个场景:深夜翻着微信,通讯录里能聊的人早就聊过一遍。这时弹出一个广告,说只要100块就能通过“附近的人”功能精准添加指定类型的用户。心里那个小恶魔开始蠢蠢欲动——万一真能认识想认识的人呢?
小区门口的保安小张给我看过他的手机记录,上个月他试过两次这种服务。“第一次加了个卖茶叶的,第二次加了个微商。”他苦笑着把手机揣回口袋,“那100块钱够我吃叁天午饭了。”
这种“福安微信附近人100一次100块钱”的服务像极了抓娃娃机,你明知道概率不大,但总觉得下一把能抓到。特别是当生活圈越来越小,这种看似能突破社交圈的方式,对很多人来说确实很有吸引力。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谁的朋友圈里没几个加了就没说过话的“好友”呢?有时候花100块加个陌生人,可能还不如在小区遛狗时多跟邻居打个招呼来得实在。
屏幕背后的真实温度
我家楼下理发店的托尼老师倒是看得开:“与其琢磨那个‘附近人添加100元一次’,不如来我这儿剪个头。”他拿着剪刀比划着,“我这店里每天来来往往的,哪个不是从陌生人变成老客的?”
这让我想起上周末的社区篮球赛。场上那群小伙子,半个月前还是互不相识的邻居,现在都能打着配合喊战术了。场边休息时,他们扫微信加好友的动作那叫一个自然。
其实在福安这样的小城,从城东到城西不过二十分钟车程。菜市场里多去几次,卖菜阿姨都能记住你爱吃什么;常去的早餐店,老板不用问就知道你要点拌面加扁肉。这些真实的连接,好像比那个“福安微信附近人100一次100块钱”更让人踏实。
现在连我姑妈都学会在跳广场舞时用微信摇一摇加舞友了,虽然她老是分不清附近的人和扫一扫的区别。但看她每天乐呵呵地约人跳舞,比对着手机等陌生人通过验证有意思多了。
说到底,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或许本就不该被明码标价。那些最珍贵的相遇,往往发生在放下手机的那一刻——可能是遛狗时隔壁栋的哈士奇突然跑来蹭你的手,也可能是雨天共撑一把伞时偶然的相视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