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火车站附近站街,邻近的站点街景
午后阳光下的街角
丹江口火车站出站口往右拐,走个百来米就能看见那条小街。下午四点多钟,太阳斜斜地照着,把路边小吃摊蒸腾的热气照得发亮。拖着行李箱的旅客叁叁两两地走过,有个大姐站在路边树荫下,不时张望着出站口方向。
我站在公交站牌旁边等朋友,恰好能看见整条街的景象。说实话,这条街和很多火车站周边的街道差不多,宾馆招牌挨着小超市,快餐店飘出炒菜的香味。但让我留意的是那位大姐,她不像是在等人,也不像要坐车,就那样静静地站着,偶尔理理头发,或者低头看看手机。
街对面有家烟酒店,老板搬了个小马扎坐在门口剥豆角。两个拉着小推车的大婶经过,和老板打了个招呼。“今天人不多啊?”穿花衬衫的大婶说着,朝车站方向努了努嘴。老板头也不抬:“这个点车少,等六点那趟快车到了才热闹。”
我忽然意识到,这可能就是人们偶尔会提到的“站街”现象。不过和传闻中不太一样,眼前这幅画面普通得近乎平淡,就像小县城里任何一个寻常的午后。那位大姐站了约莫二十分钟,最后走进了一家牛肉面馆。
市井生活的节奏
朋友迟到了,我倒多了些时间观察。丹江口火车站附近的这条小街,其实充满了生活气息。五金店的老板在门口修理电风扇,旅馆前台的小妹趴在桌子上写作业,送水工扛着桶装水灵活地穿梭在人群中。
又来了两位年纪稍轻的女性,一个穿着碎花连衣裙,另一个是牛仔裤配白衬衫。她们站在便利店门口的阴凉处聊天,偶尔会有刚出站的男性旅客向她们问路。我注意到,她们对周边的宾馆和饭店确实很熟悉,能很快说出哪家性价比高,哪家可以钟点休息。
这让我想起以前在老汽车站旁边看到的景象。很多小地方的交通枢纽周边,都会自然形成这样的服务生态——指路的、介绍住宿的、拉客的,都是讨生活的人。现在规范多了,至少没有人会强行拉拽旅客。
穿碎花裙的那位从便利店买了冰棍,分给同伴一根。两人一边吃一边继续聊天,那样子和普通闺蜜逛街累了在路边歇脚没什么两样。要不是我在这观察了半个多小时,根本不会注意到她们其实是在这里等生意。
夜幕初垂时分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路灯“啪”地一声亮了。朋友终于来了,我们决定就在附近找家饭馆吃饭。这时街上的景象又开始变化,不少店铺亮起了霓虹灯,夜市摊主开始摆桌椅。
我们选了家看起来挺干净的小炒店,坐在靠窗的位置。透过窗户,能看见那位穿碎花裙的女性还在原地,不过现在她身边多了个姐妹。叁个人凑在一起说着什么,忽然都笑了起来。那笑声穿过傍晚的空气,和街上其他声音混在一起——炒菜的滋啦声,汽车的喇叭声,孩子的哭闹声。
“看什么呢?”朋友问。我摇摇头,夹了一筷子酸辣土豆丝。这家店手艺不错,锅气很足。结账时老板娘热情地送了两瓶矿泉水,“下次再来啊”,她说着标准的客套话,笑容却很真诚。
走出饭店时已经七点多了,火车站出口涌出新一波人流。我看见碎花裙女性迎上了一对看起来像夫妻的旅客,比划着在说什么。那对夫妇摇摇头,拉着行李箱继续往前走。她也不纠缠,转身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夜色中的丹江口火车站附近站街景象,既不是传闻中的神秘,也不是想象中的混乱。它就是市井生活的一部分,带着些许无奈,也带着顽强的生命力。街灯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明天太阳升起时,这一切还会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