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区域相似称呼

发布时间:2025-11-03 20:06:39 来源:原创内容

那些年我们喊过的地名

前几天路过龙海大学城,听见几个学生指着几栋筒子楼说“去炮楼取快递”,这称呼让我愣了半天。仔细打量那几栋楼——灰扑扑的外墙,密密麻麻的小窗户,确实像竖着的火柴盒。这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让我想起很多对于地名的事儿。

其实每个大学周边都有这种“民间叫法”。我读书那会儿,男生宿舍因为总晾着球衣球鞋,被叫做“咸鱼楼”;女生宿舍阳台花花草草多,就成了“馨香阁”。这些名字从来不会出现在正式文件里,却在学生口中代代相传。现在想起来,这些称呼比官方名称生动多了,带着年轻人的幽默和创造力。

说到龙海大学城这个“炮楼”的称呼,还真挺形象的。这些建筑通常楼层高、户型小,阳台窗户排列整齐,远远看去真有点像军事堡垒。学生们住在这里,每个月守着生活费精打细算,倒真有几分“坚守阵地”的感觉。这种叫法从一开始的戏称,慢慢就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代号。

有意思的是,这种命名现象会传染。既然这几栋叫“炮楼”,旁边那片低矮的出租房就成了“战壕”,再远点新建的高档小区自然升级为“司令部”。整个大学城周边仿佛变成了一张军事地图,学生们在这些代号间穿梭往来,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空间认知。

有次打车回学校,司机师傅听说要去“炮楼”,二话不说就准确停在了楼底下。看来这些民间地名不只学生用,连周边居民、商家都门儿清。楼下小吃店的老板娘说,刚开始她也纳闷啥是炮楼,后来送外卖听多了,现在写地址都直接写“炮楼3栋”。

这些称呼能流传开来,说到底是因为方便好记。比起“龙海大学城东区学生公寓叠栋3单元”这样的官方名称,“炮楼”两个字多干脆利落。同学们约着吃饭聚会,说“晚上炮楼见”就够了,省去了不少解释的麻烦。

不过这些叫法也并非全是褒义。有位同学就说过,刚开始被分到“炮楼”住,心里还挺别扭的。后来住久了发现,虽然条件简单,但邻里关系特别融洽。谁家煮了饺子会分给隔壁,缺个充电线在楼道里喊一声就有人应。这种亲密感,反而是在新建的高档公寓里很难体会到的。

现在毕业多年,偶尔听到这些熟悉的地名,还是会会心一笑。那些年我们给周边建筑起的绰号,就像给平凡的生活贴上了有趣的标签。它们记录着一届届学生的集体记忆,也成了青春里独特的注脚。

或许再过些年,“炮楼”这个称呼也会消失,就像我们当年叫过的“咸鱼楼”早已不复存在。但可以肯定的是,总会有新的学生在龙海大学城周边创造出新的地名,继续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标记着属于他们的青春地图。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