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附近类似俗称的楼房
每次打车回从化大学城,和司机说去“炮楼”,他们立马就懂了。这个称呼在学生们口中流传甚广,但真要细究起来,到底哪栋楼才算正宗的“炮楼”,好像又没人能说清楚。这种模糊的定位,反倒让“炮楼”成了这一带学生公寓群的统称。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呼时,还以为是某种军事遗址。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因为这些楼房的外形——方方正正的楼体,密密麻麻的窗户,远远看去像极了碉堡。特别是傍晚时分,整栋楼灯火通明,每个窗口都透出光亮,那种密集感确实让人联想到蜂窝或是堡垒。
那些楼房的日与夜
白天从这些楼下经过,能看到外卖小哥穿梭不停,阳台晒着各式各样的衣服。这些楼房普遍在8到12层,没有电梯,租金比校内宿舍便宜不少。一楼往往开着各种小店:麻辣烫、复印店、奶茶铺,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楼梯间总是很热闹,上下楼的学生们擦肩而过,偶尔能听到对于作业、聚餐或是兼职的对话片段。
到了晚上,这里的氛围就更特别了。灯火通明的窗口像一个个小剧场,隐约能看到有人在书桌前赶论文,有人聚在一起看电影,还有阳台上叁叁两两聊天的人。这种密集的居住环境,让学生们的夜生活也变得丰富起来。
说不清道不明的“炮楼”文化
在这些被称为“炮楼”的公寓里住着,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校园周边生态。房东们似乎都很懂学生需求,房间虽小但五脏俱全,宽带速度也足够快。楼下便利店永远营业到凌晨,满足熬夜赶作业的学生需求。这种便利性,让很多学生宁愿在校外租房。
有趣的是,虽然大家都用“炮楼”这个称呼,但很少有人觉得这个说法难听。反倒成了学生之间心照不宣的暗号。约朋友吃饭,说“在炮楼下面等”,比说具体地址更管用。这种默契,或许就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吧。
住在这些楼房里的体验很特别。隔音确实是个问题,能听到隔壁练琴的声音,楼上传来的脚步声。但也正因为这种密集,邻里之间的关系反而更近了。借个充电器、拼个单点外卖,都是常有的事。有时在楼道里遇到,还能顺便讨论下功课。
这些楼房的存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学校宿舍紧张的问题。虽然条件简单,但给了学生们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自己安排作息,学习累了就到楼下买杯奶茶,或是沿着街道散步放松,这种自由度是住在校内很难体验到的。
看着新一届的学生又陆续搬进这些楼房,不禁想起自己刚入学时的样子。“炮楼”这个称呼可能会一直流传下去,成为每一届学生共同的记忆。虽然毕业后很多人会搬离这里,但提起这个特别的称呼,想必都会会心一笑吧。
这些普通的居民楼,因为学生们的聚集而焕发出不一样的生机。从早餐摊升腾的热气,到深夜窗口透出的灯光,都在诉说着属于青春的故事。或许在很多年后,当学生们回忆起大学生活,除了教室和图书馆,这些被戏称为“炮楼”的楼房,也会成为记忆中最鲜活的片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