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新茶论坛,许昌茶文化交流园地
许昌新茶论坛,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鲜灵劲儿,你说是不是?每次路过七一路那片老茶社,看着里里外外坐着的老茶客,我就忍不住想——咱们许昌人喝茶的历史,怕是比好些城市的年纪都大呢。
记得上个月在论坛举办的品鉴会上,碰见位从禹州专程赶来的大姐。她拎着自家炒的青峰雪芽,腼腆地站在角落。几个老茶友凑过去尝了尝,其中一个头发花白的爷爷眯着眼品了半天,突然拍腿:“这茶有石门山的味儿!”大姐眼睛立马亮了,原来她家茶园就在石门山南坡。就为这么一句话,她来回倒了叁趟车,值了。
茶香里的新故事
这事儿让我琢磨了好久。你说现在年轻人,有几个能静下心来品茶?可偏偏在许昌茶文化交流园地的周末茶席上,总能看到不少年轻面孔。有个95后姑娘,在淘宝开店卖茶具,每次来都带着新奇玩意——会呼吸的陶壶、能养出茶山的品茗杯。她笑说:“老茶要有新喝法嘛。”那些老师傅起初直摇头,后来竟也好奇地研究起她的玲珑茶具。
去年深秋,论坛组织去凤尾山访茶。车在盘山路上晃悠了两个钟头,到了山顶却眼前一亮——整片茶园云雾缭绕,采茶阿姨的手指在茶尖翻飞。茶农老张给我们泡他珍藏的白茶,茶汤还没入口,花香就钻进鼻尖。他说他儿子大学毕业后非要回来搞电商,当时气得他摔了叁只茶盏。可现在?“咱这茶园都装上5骋传感器了”,老张笑得满脸褶子都舒展开。
这样的故事在许昌新茶论坛里比比皆是。有时候我觉得,这儿不像个正经论坛,倒像个老茶馆。茶艺师小陈有次说得妙:“咱们这儿啊,卖的不是茶,是缘分。”确实,总有人在这儿找到合口味的茶,也找到能聊到一块儿的人。
茶盏里的城市记忆
说起许昌茶文化交流园地最热闹的时候,还得数每年谷雨前后的斗茶会。长条茶案从屋里摆到院外,各地茶农带来的新茶能摆出叁十六种花色。有个退休的李老师每年都来,他泡茶时总爱讲曹魏古城墙下的茶摊旧事,说着说着就开始比划:“当年我爷爷在这儿卖茶,五分钱管饱...”孩子们围着听得入神,仿佛能看见那个穿着粗布衫的年代。
现在论坛有了线上平台,天南地北的许昌人都能隔着屏幕聊茶。上周还有个在墨尔本留学的姑娘,非要她妈寄论坛推荐的茶饼过去。她说泡着家乡茶写论文,熬到凌晨叁点都不心慌。这话让我想起老家窗台上那盆总是晒着太阳的茉莉花茶——有些味道啊,走到哪儿都忘不掉。
茶还是那片茶,水还是那道水,可每次端起茶杯的感觉都不一样。就像昨天下午,看着茶社窗外淅淅沥沥的雨,我突然觉得,这许昌新茶论坛倒像是个茶壶,把整座城市的故事都慢慢沏在里面了。茶香飘起来的时候,连时光都变得温柔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