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品茶海选工作室,焦作品茶评选工作室
那天路过城南老街,突然看见"焦作品茶海选工作室"的招牌旁,不知何时又多了一块新牌子——"焦作品茶评选工作室"。我站在门口琢磨,这俩名字像双胞胎似的,到底有什么区别?正巧工作室的主理人老杨端着茶盘走出来,我便凑上前打听。
老杨给我泡了壶凤凰单丛,不紧不慢地说:"很多人以为我们就是换个招牌玩儿。其实啊,海选像是撒网捕鱼,评选才是精挑细选。"他指着墙上挂着的茶叶产区图,"每年春天,我们从几十个产区收来上千种茶样,这就是海选。但真正的好戏在后头——得把每种茶喝上叁五遍,记录每次冲泡的变化。"
茶桌上的较量
我跟着老杨走进评审室,这里摆着长条茶桌,上面整齐排列着统一的白色盖碗。"同一款茶要用相同器具、相同水温,连出汤时间都要掐秒表。"老杨边说边演示,"你看这泡龙井,海选时觉得豆香明显就入选了。但现在仔细喝,发现后劲有点涩,这在评选阶段就要扣分。"
他提到有个福建的茶农,去年送来十种铁观音,海选时淘汰了八种。没想到今年他又来了,带来的茶明显进步很大。"这才是我们搞评选的意义——让茶农知道好茶的标准,慢慢提升整个产区的水平。"
藏在茶汤里的细节
聊得正起劲,来了位挑茶的中年人。他打开叁个茶罐,都是安化黑茶。"我这叁批茶,海选都通过了,但想知道哪批最好。"老杨取出评审杯,同时冲泡叁种茶。第一杯窖藏味太重,第二杯回甘不够,第叁杯各方面均衡。"就像找对象,不是找最漂亮的,而是找最合适的。"老杨这个比喻把大家都逗笑了。
我发现他们记录的方式很特别,不用"好喝"这类模糊的词,而是具体描述:香气是花香还是果香,滋味浓淡程度,喉韵持续多久。有个实习生刚开始总写"茶汤通透",被老杨训了一顿:"通透是什么?要说清楚是亮黄还是橙红,有没有悬浮物。"
夜幕降临时,我准备告辞。老杨正在整理今天的评审记录,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墙角的茶架上,来自不同产区的茶叶在宜兴陶罐里静静呼吸,等待着明天的审评。走出工作室,晚风里似乎还飘着茶香。这条老街每天人来人往,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间不起眼的工作室里,每天都在上演着对于茶叶的精彩故事。或许明天,又会有新的茶样从远方寄来,开启新一轮的海选与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