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学生叁小时通话五百元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让人心里不是滋味。咱们上学那会儿,兜里能摸出五块钱都算巨款了,现在倒好,听说平顶山有个初中生,叁个小时电话打掉了五百块!您没听错,就是普通通话,不是什么国际长途。
那天隔壁单元的李姐火急火燎敲我家门,举着手机账单的手都在抖。她家小子平时挺乖的,谁想到躲在被窝里打了叁小时电话,话费直接飙到五百。孩子委屈得直掉眼泪,说就跟同桌讨论数学题,顺便聊了聊新出的游戏皮肤,没觉着说多久啊。
时间怎么就溜走了
现在想想,这事儿真不能全怪孩子。咱们大人刷短视频不也经常一抬头两小时没了?那种沉浸式的聊天,时间过得特别快。孩子说着说着,可能完全没意识到已经从解题说到了篮球赛,又从考试成绩聊到了周末去哪玩。
关键是这五百块钱的话费,对普通家庭来说真不是小数目。李姐在超市当收银员,站整整叁天才能挣到这个数。她气得晚饭都没做,孩子爸来回翻着账单,反复确认是不是运营商搞错了。
后来我特意问了在移动营业厅工作的表妹。她说这种情况现在挺常见的,特别是疫情期间孩子们都用手机上课,套餐里的通话时长根本不够用。超出的部分按每分钟叁毛五计算,叁个小时下来,可不就是五百多块么。
这事儿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里装固定电话那会儿,我爸专门在电话旁边放了个闹钟?。每次打电话前先定好时,铃一响立马挂断。那会儿长途电话贵得吓人,跟外地工作的舅舅通电话,都是先写信约好时间,要说的事提前列在纸上。
现在的孩子确实缺少这种意识。他们生来就处在网络时代,觉得随时联系是天经地义的事。那个平顶山初中生后来说,他根本没想到通话时间会那么长,更没想到会产生这么高的话费。
李姐后来去了营业厅,工作人员给她办了个套餐升级,把通话时长提到了每月1000分钟。还教她在手机设置了通话时长提醒,超过半小时自动提示。这孩子现在打电话都盯着时间,到点就慌着要挂。
其实平顶山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这件事,反映的是两代人消费观念的碰撞。我们这代人经历过物质匮乏,知道钱来得不容易;而孩子们在相对富裕的环境里长大,对数字时代的消费陷阱缺乏警惕。
这件事发生后,小区里好几个家长都检查了孩子的手机套餐。有个家长更绝,直接给孩子买了块儿童手表,只能接听不能拨打,更没法长时间聊天。
说到学生叁小时通话五百元,我倒觉得不能简单归结为孩子的错。运营商是不是也该考虑推出更适合学生的套餐?比如设置亲情号码无限时通话,或者对夜间通话给予优惠?毕竟现在很多家长加班晚,想多跟孩子说说话,又担心话费超标。
那个平顶山的孩子现在成了小区里的“名人”,同学们开玩笑叫他“话费大佬”。不过他倒是因祸得福,现在学习成绩反而上去了——因为妈妈规定,考试进前十名才给充话费。
其实想想,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烦恼。我们小时候为了省电话费绞尽脑汁,现在的孩子面对的是更复杂的网络消费环境。重要的是从这些事里吸取教训,让孩子明白虚拟消费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汗水钱。
这件事过去两个月了,李姐说现在每次交话费都心有余悸。而那个曾经一口气打掉五百话费的初中生,现在成了家里的“节费小能手”,经常提醒妈妈奥颈贵颈有没有关,流量超没超。
或许这就是成长吧。摔个跟头,学个乖。只是这个跟头的代价,稍微有点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