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林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附近区域被称作碉堡区

发布时间:2025-11-03 05:07:17 来源:原创内容

名字是怎么来的?

第一次听说“炮楼”这个称呼,是我刚搬进穆林大学城那会儿。有个学长帮我扛着行李,伸手指了指远处几栋挤在一起的高楼,随口说了句:“看,那就是咱们这有名的‘炮楼’。”我当时一愣,心里直嘀咕,这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有炮楼?顺着他的手望过去,那几栋楼确实有点特别,楼间距窄得很,窗户密密麻麻的,像蜂巢一样。阳光斜照过来,能在楼与楼之间拉出长长的阴影,把底下的小路都盖住了。

后来待久了才明白,这“炮楼”指的可不是军事工事,而是学生们对这片特定宿舍区的一种戏称。为啥叫这名儿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法还挺多。最主要的,当然是说它的外形。这些楼盖得又高又瘦,窗户小而且排列得极其规整,远远看着,可不是就跟老照片里的炮楼有几分神似嘛。另一个原因是,这里住的几乎都是忙于学业,没太多时间社交的“单身贵族”,被朋友们戏称为“长期驻守”,于是这“炮楼”的称呼,就带着点自嘲和幽默的味道,慢慢传开了。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一个地方的昵称,往往比它的正式名称更有生命力。“炮楼”这个词,在学生的日常交流里出现的频率,可比它的本名高多了。“你住哪儿啊?”“我住叁号炮楼。”这样的对话,自然而熟练,没人会觉得奇怪。这个名字,好像一下子就把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仿佛在对暗号,确认着彼此都是混这片儿的“自己人”。

不止是“炮楼”,还有“碉堡区”

如果说“炮楼”是核心建筑,那么它周边那一大片区域,自然而然地就被冠上了“碉堡区”的名号。这个称呼,可以说是对“炮楼”这个核心概念的延伸和扩展。这片区域,俨然成了我们穆林大学城一个独特的生活圈。

“碉堡区”里藏着我们最多的生活气息。楼下拐角那家营业到深夜的打印店,老板总能在你最着急的时候,慢悠悠地帮你调好格式。那几个流动性极强的小吃摊,煎饼果子的香气能飘出半条街,是很多晚课归来学生的慰藉。还有那几家小小的便利店,虽然东西不算特别全,但买个牙膏泡面,或者临时缺个笔记本,下楼就能解决,方便得没话说。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店,共同构成了“碉堡区”的生态,支撑着“炮楼”里居民们的日常运转。

住在这里,感觉节奏都跟别处不太一样。白天,能看到学生们匆匆忙忙地进出,奔向不同的教学楼。到了晚上,尤其是期末季,很多窗户都亮着灯,能隐隐感觉到一种集体奋斗的紧张气氛。当然,也少不了偶尔从某个窗口传出的欢笑声,或者吉他声,给这片略显严肃的区域,注入一丝青春的活力。

有时候我晚上从图书馆回来,走进这片“碉堡区”,看着一扇扇亮着灯的窗户,心里会忍不住猜想,那扇窗后的同学,是在为什么论文发愁,还是在和家里人视频?这无数的窗口,就像无数的故事单元,汇集在一起,就成了我们穆林大学城一段独特而又真实的生活图景。“炮楼”和“碉堡区”,这两个带着些许戏谑的名字,早已不仅仅是地理标识,更成了我们这一代人学生记忆里,一个抹不去的符号了。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