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那里有站小巷的,武威站旁小巷位置
武威站旁小巷位置
前两天有老乡在微信上问,知不知道武威火车站附近那些小巷子怎么走?这话倒让我想起去年秋天在那边转悠的情景。那会儿我刚从车站出来,想找家实惠的面馆填肚子,结果拐进站前广场东侧那条巷子,发现里头别有洞天。
要说武威那里有站小巷的,还真得慢慢找。这些巷子大多藏在主干道的背面,有的入口就夹在两个商铺中间,不仔细看真容易错过。我记得有条巷子口常年停着辆叁轮车,墙上用红漆画了个箭头,旁边写着“老王杂货”,往里走十来米忽然开阔起来,裁缝铺、修鞋摊、五金店一字排开,生活气息特别浓。
那天我在巷子里转悠时,碰见个坐在马扎上剥豆角的大婶。她告诉我这条巷子其实有五六十年历史了,最早是铁路职工的家属院。现在虽然模样变了,但老住户还习惯在巷口那棵槐树下纳凉聊天。说着她顺手往南指:“再往前走两个路口,还能看见当年打的水井,现在封起来了,井台子还在。”
说到武威站旁小巷位置的特点,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它们的层次感。靠近车站的巷子多是旅馆和便利店,再往里走会发现老式剃头店,木头转椅都包了浆。继续深入又能找到做木版年画的工作室,老师傅用棕刷蘸墨的动作稳得像钟摆。这种层层递进的感觉,像是把不同年代的生活现场迭放在了一起。
不过要找这些巷子也得挑时候。早晨七八点去,你能闻到胡麻油的香气混着烤饼的焦香;中午日头正盛时,巷子里反而清静,只听见电动缝纫机哒哒作响;傍晚放学时分最热闹,孩子们追逐着跑过青石板,惊得屋檐下的麻雀扑棱棱飞起来。
有个开修补铺的老爷子跟我说,他在这巷子里住了四十年,见证过巷口供销社改成小超市,也经历过雨季时巷子积水漫过脚踝。现在墙上还能找到不同年代留下的痕迹——褪色的计划生育标语旁边,贴着崭新的二维码门牌。
其实在武威站附近转巷子,不用太刻意记路线。有时候随意拐个弯,可能就撞见个卖酿皮的小摊,或者发现某家院墙里探出整棵沙枣树。这种不经意间的遇见,反而比直奔目的地更有意思。毕竟这些巷子不是为游客准备的,它们保持着本地人日常生活的节奏。
那天我在巷子里吃了碗叁套车,老板往面汤里撒香菜时跟我说,他这家店搬过叁个位置,但始终没离开车站周边的巷弄。“老客人都认准这个味道”,他擦着碗沿笑道,“有从新疆回来的老乡,拖着行李箱直接来店里”。
天色渐晚时,我站在巷子深处回望,能看见火车站钟楼的尖顶。现代交通枢纽与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小巷,就这样和谐地共存着。或许这就是武威那里有站小巷的独特韵味——既连接着远方的铁轨,又系着扎根泥土的人间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