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女子学院后街喝茶,学院后街休闲品茶时光
巩义女子学院后街喝茶的地方,是那种路过十次都可能错过的小巷子。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墙角探出几枝不知名的花,每周叁下午没课的时候,我总会拐进这条巷子。
茶馆老板娘四十来岁,总系着条蓝色围裙。第一次去时,她正踮脚擦着玻璃罐里的茶叶,头也不回地说:“新来的同学坐靠窗位置吧,那边光线好。”我惊讶她怎么知道我是学生,后来才发觉,这条巷子里走动的,八成都是学院里的女生。
午后叁点的阳光正好
最喜欢挑下午叁点去,这时候阳光斜斜地照进来,把木桌的纹理照得清晰可见。点一壶信阳毛尖,能坐整整两小时。老板娘泡茶有个习惯——先温杯,再投茶,热水沿着杯壁缓缓注入。她说这样茶香才能慢慢释放。
有时会遇到同班的林琳,她总抱着素描本坐在角落。有次她给我看她的画,画里正是茶馆窗外的景色。“你知道吗,这条学院后街休闲品茶时光最适合观察光影变化。”她指着画里阳光穿过梧桐叶的斑点,“这些光斑每分钟都在移动,就像活着一样。”
老板娘偶尔会送来新到的茶点,绿豆糕或桂花糖。她总说:“学生们喝茶容易饿,配点小吃刚好。”其实我们都知道,她是心疼我们这些离家求学的孩子。
记得去年冬天特别冷,期末考试前那周,茶馆里坐满了复习的女生。老板娘默默把暖气开足,还准备了免费的姜茶。那壶姜茶的温热,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
四季不同的茶香
春天喝碧螺春,夏天换成菊花,秋天是铁观音,冬天必点普洱。在这条学院后街喝茶,不知不觉就跟着季节变换口味。去年深秋,老板娘教我们辨识不同年份的普洱,她说这就像认识人,需要时间和耐心。
林琳后来在茶馆办了个人画展,画的全是这条后街的日常——雨中撑着伞走过的女生,茶馆门口打盹的猫,还有我们这些喝茶的人。她说这条街给了她无数灵感,而茶馆就像个温暖的容器,装下了所有故事。
现在偶尔路过那条巷子,还是会进去坐坐。老板娘依旧系着蓝色围裙,茶叶在玻璃罐里散发着熟悉香气。点一壶茶,看阳光慢慢移动,仿佛时间在这条巷子里走得特别慢。
其实想想,在巩义女子学院后街喝茶的日子,早就不仅是喝茶那么简单了。那些温暖的午后,那些随茶香飘散的对话,都成了大学生活里最珍贵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