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附近100块钱的爱情,百元情缘在靖西
路边摊的偶遇
靖西的夏夜闷热得像个蒸笼,我蹲在旧汽车站旁的小吃摊前,看老板娘麻利地翻炒着河粉。铁锅与铲子碰撞的声响里,她突然用夹着壮话的普通话说:“阿妹,十块钱。”我愣了下才反应过来——这份加了肉丝的炒粉只要十块。周围坐着几个皮肤黝黑的货车司机,正就着冰啤酒吃烤鱼,他们说话时眼角的皱纹里都夹着笑意。
这种百元情缘在靖西实在太常见了。街角叁轮车上的酸野摊,阿姨会多送你两片芒果;集市里卖绣球的阿婆,看你真心喜欢就会悄悄减掉五块钱。记得有次我在渠洋湖边遇到卖百香果的小孩,他篮子里最后几个有些磕碰,竟直接塞进我手里说“送你的啦”。这些细碎的温暖,拼凑成了我对靖西最真实的记忆。
老街深处的灯火
沿着青石板路往旧州老街里走,木楼上挂着的灯笼刚亮起来。染布坊的蓝姨正在收最后一批布匹,看见我便招手:“来试试我们新调的蓝色咯。”她教我把白布浸进染缸,手腕怎么转动才能出好看的花纹。忙活半天我要付钱,她却摆摆手说:“就当交个朋友,下回多带些人来玩嘛。”
这样的百元情缘在靖西老城里每天都在发生。绣娘会教你钉两针彩线,银匠让你敲两下小锤子,他们图的不是那几十块钱,而是有人愿意停下来听听手艺里的故事。坐在风雨桥头纳凉的老人说,从前马帮经过这里,用一块盐巴能换一夜住宿,现在嘛,一百块钱够你在古镇里找到同样的情义。
转角处的凉茶摊冒着热气,穿民族服饰的姑娘正在研磨雷公根。五块钱的茶汤喝下去,苦涩过后满嘴回甘,像极了生活的滋味。她指着墙上手写的价格表笑:“涨什么价呀,街坊邻居喝十几年了。”
山歌里的黄昏
通灵大峡谷的瀑布声隔老远就能听见,但更吸引我的是崖边飘来的山歌。穿着黑色对襟衫的壮族老人坐在石头上,看见游客就即兴编两句歌词。我往他的帽子里放了二十块钱,他眼睛弯成月牙,竟用山歌把我的衣着相貌都唱了进去。
这大概是最珍贵的靖西附近100块钱的爱情了。在化峒镇看提线木偶戏时,表演结束后班主非留我吃晚饭,席间说起他祖父当年用一担米换来了这个戏班子。现在他们还在坚持演,每场门票才收叁十块,“总要有人记得老故事呀”。桌上的油豆腐酿肉冒着热气,我突然明白,这些看似廉价的情谊,其实比什么都贵重。
回程时又经过那家炒粉摊,老板娘居然还记得我:“今天送你碗绿豆汤,我们靖西的夏天啊...”她没说完,但我知道后半句——这里的善意就像路边疯长的鬼针草,看似不起眼,却总能粘在你衣角上跟你走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