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小区上课约茶,敦煌小区品茗学习时光
敦煌小区这个老社区最近有点热闹,楼下张阿姨总念叨她闺女在社区中心学茶艺,隔壁老王也总端着紫砂壶在凉亭里转悠。我寻思着,这上课就上课呗,怎么还和喝茶扯上关系了?正好周末闲着,就溜达着往社区活动中心去了。
当茶杯碰到笔记本
推开活动室的门就闻到淡淡茶香,十几个人围坐着,既有捧着保温杯的大爷,也有拿平板记笔记的年轻人。穿棉麻衫的李老师正在讲台前摆弄茶具,青瓷盖碗在她手里转得特别稳当。"咱们今天泡的是凤凰单丛,"她边注水边说,"水温要控制在95度,注水时沿杯壁下去,别直冲茶叶。"坐在前排的胖婶突然举手:"李老师,我这总泡出苦味儿是咋回事?"满屋子的人都乐了,李老师也笑着走过去:"您啊,肯定是把茶叶闷太久啦!"
说来挺有意思,这课堂既教茶道礼仪,也讲茶叶储存的实用知识。我旁边戴眼镜的小伙子正往本子上记"避光防潮",对面的大姐已经在手机下单买茶叶罐了。李老师演示完盖碗冲泡,突然话锋一转:"你们知道为什么古人说茶能明目吗?这里头有科学依据的。"她随手在白板上画起茶叶成分图,茶多酚、咖啡因这些名词居然和陆羽的《茶经》出现在同一块板子上。
端着刚泡好的茶走到窗前,看见楼下花园里有几个老人在石桌旁下棋,手边的茶杯冒着热气。忽然觉得这场面特别踏实,就像手里这杯茶,既有老传统又有新温度。
茶香里的意外收获
第二次去正赶上他们实操练习。穿校服的高中生和退休教师成了临时茶友,互相纠正拿盖碗的姿势。穿格子衫的滨罢男小王告诉我,他最初就是冲着免费茶点来的,现在却能品出不同山场岩茶的差别了。"上回我把老师教的醒茶方法用在见客户时,对方还以为我专门学过茶道呢。"他边说边给我倒茶,手腕悬得特别稳当。
最让我惊讶的是坐在角落的林奶奶。她不太参与讨论,总是安静地摆弄茶具。直到有次她带来自己腌的茶梅,大家才听说她年轻时在茶场工作过。"这乌龙茶要第叁泡才出真味,"她慢慢晃着闻香杯,"跟人相处似的,得慢慢品。"满屋的年轻人举着杯子围过去,那场景像极了祖孙间的下午茶。
窗外飘着细雨,活动室里茶香更浓了。李老师正在教大家用手机拍茶汤清透度,说这样发朋友圈更吸引人。我忽然想起抽屉里那盒放了两年的普洱,或许明天该带来请林奶奶帮忙看看。
现在每次经过社区活动中心,总能看见窗边晃动着泡茶的人影。有个周末早上,我瞧见几个学员带着自家茶叶在凉亭里自发组织品鉴会。穿红衣服的刘姐正给大家分装她网购的桂花乌龙,嘴里还念叨着:"按李老师教的冷藏法,这茶香能留小半年呢。"石桌上摆着五六种茶具,有个马克杯显得特别突兀,却莫名让人觉得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