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女人找鸭子是在上面还是下面,女人寻鸭上下何处
那声吆喝穿透晨雾
天刚蒙蒙亮,珲春河畔的薄雾还没散尽,就听见张婶扯着嗓子在河滩上喊:"我家那只花脖子鸭——又跑哪儿去啦?"这声吆喝像是清晨的闹钟,把半条街的人都唤醒了。邻居王姨推开二楼的窗户探出头:"昨儿个瞧见它在河上游的芦苇荡里找食呢!"而对门的李奶奶却拄着拐杖往河下游指:"我孙儿说在下游的浅滩看见过!"
这样的场景在珲春的夏天太常见了。女人们养鸭,鸭子爱乱跑,于是找鸭子成了家常便饭。可这"找鸭子"叁个字,在珲春人嘴里说出来,总带着点特别的亲切劲儿。你说这珲春女人找鸭子,到底是在河的上游找,还是在下游找?这事儿还真没个准话。
张婶系着围裙踩着雨靴,手里还拎着准备喂鸭的玉米粒,边走边嘟囔:"这鸭子啊,跟孩子似的,饿了知道回家,饱了就满世界疯。"她先往上游走,芦苇长得比人还高,得拨开才能看清河面。水鸟扑棱棱飞起,就是不见那只花脖子。
河上游水清浅,鹅卵石铺底,本是鸭子最爱啄食小鱼小虾的地方。可今天偏偏静悄悄的。张婶叉着腰站在河中央,水刚没过脚踝。她眯着眼往下游望,突然笑了:"准是又去老刘家承包的那片池塘了!"
下游水势平缓,连着几户人家合伙挖的池塘。老刘正在塘边撒网,看见张婶就乐:"找鸭子呢?刚看见你家花脖子领着叁五只鸭在对面水草丛里打盹儿。"果然,那鸭子听见张婶的呼唤,懒洋洋地探出头,"嘎嘎"叫了两声,却不急着上岸。
其实在珲春,女人寻鸭上下何处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老辈人说,鸭子通人性,它知道哪里的水最甜,哪里的食最香。上游活水清澈,下游水草丰美,鸭子今天爱去哪,全看心情。就像张婶说的:"有时候你以为它在上面,它偏在下面;你以为它在下面,它又溜达到了上面。"
这种找鸭子的智慧,慢慢成了珲春女人生活的一部分。她们不会固执地只往一个方向找,而是懂得观察水流、天气,甚至其他鸭子的动向。春天开河时,鸭子爱往上游去,那里有刚融化的雪水带来的新鲜滋养;夏天的雷雨过后,下游被冲刷来的草籽虫卵又多,鸭子就爱往下游钻。
河边洗衣服的女人们经常交流找鸭心得。"我家那只黑白花的,最爱去上游第叁道弯""我家的相反,专往下游老榆树底下钻"。这些经验在洗衣、捶打、晾晒的间隙口口相传,成了珲春女人之间的特殊纽带。
现在年轻人养鸭的少了,可这种找鸭子的记忆还留在很多珲春人的童年里。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常看见母亲或奶奶在河边张望,那是在找走失的鸭子。我们这些孩子就会分头行动,有的往上游跑,有的往下游寻,谁先找到就大声报信。那时候觉得找鸭子是件麻烦事,现在回想起来,倒成了温暖的乡愁。
黄昏时分,张婶终于赶着花脖子鸭回家。鸭子吃饱玩够,走得慢慢悠悠。霞光把一人一鸭的影子拉得老长,投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明天,后天,找鸭子的故事还会继续。在珲春的河流旁,女人寻鸭上下何处从来不是问题,重要的是那份日复一日的守望,和人与鸭子之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