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长春中学生60元叁小时通话
最近在家长群里看到一个挺有意思的事情,有个吉林的初中生,拿着五十块钱跟同学打了整整叁小时电话。没过几天,又听说长春的中学生更厉害,六十块钱能聊上叁小时。这事听着有点意思,现在的小孩怎么还迷上打电话了?
说起来也挺奇怪的,现在微信视频这么方便,为啥要专门花钱打电话呢?我特意问了几个家里有初中生的朋友。有个妈妈说她女儿最近就老抱着家里座机聊天,月底看到话费单才吓了一跳。“你说现在孩子怎么回事?抱着手机能视频,偏要学我们当年用电话聊天。”
电话那头藏着什么秘密
后来跟一个当班主任的老师聊起来,她说这事还真不简单。现在中学生压力大,平时在学校要装懂事,回家要听话,只有在电话里才能放松做自己。“有时候就是想找个能说悄悄话的地方”,这话让我想起自己上学那会儿,也总爱跟好朋友打电话到半夜。
有个孩子跟我说,他们班最近特别流行“电话学习小组”。几个人约好时间,一边写作业一边开着免提,遇到难题就互相问问。“比一个人埋头苦干有意思多了”,他说这话时眼睛都亮晶晶的。看来这五十块钱叁小时,对他们来说还挺值。
不过话说回来,这么长时间打电话,对孩子的耳朵和注意力是不是不太好?我跟一个当医生的朋友聊到这个,他说确实要注意控制时间。“现在很多孩子反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可能就跟长时间戴耳机有关系。”
其实想想也挺理解的,我们小时候不也爱跟同学煲电话粥吗?只是那时候用的是家里的座机,现在孩子们用的可能是自己的零花钱。家长们说起这事,有的觉得挺心疼,有的则认为孩子总得有个放松的方式。
有个爸爸的做法挺有意思,他给孩子办了个亲情号码套餐,每个月多花叁十块钱,能打五百分钟。“与其让孩子偷偷摸摸打电话,不如光明正大地支持”,他说这样既能满足孩子需求,又能控制通话时间。
现在想想,吉林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这件事,可能不只是钱的问题。孩子们需要的,或许就是一个能自由表达的空间。就像我们当年,也总有些话不想让父母听见,有些心事只想跟朋友分享。
长春中学生60元叁小时通话的情况也差不多。有个孩子告诉我,他们班上最近流行“电话派对”,几个好朋友约好周末晚上一起打电话,有时候聊学习,有时候就是瞎聊。“感觉比刷短视频有意思多了”,他说这话时特别认真。
不过说实话,长时间打电话确实要注意分寸。有个老师跟我说,她班上有个学生因为晚上打电话太多,白天上课总打瞌睡。“后来我们约定,周一到周四晚上九点后不打电话,效果还挺好的。”
这事让我想到,其实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交流方式。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把握好度,既能享受和朋友交流的快乐,又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毕竟,沟通是门艺术,分寸感更需要慢慢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