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区域类似称号
这些称呼是怎么来的?
最近在同学聊天时,总听人提到“炮楼”这个说法。说实话,第一次听见时我还愣了一下,脑子里立刻浮现出战争片里的圆形碉堡。后来才弄明白,原来大家说的是学校附近那片五六层高的老式居民楼。这些楼外墙多是灰扑扑的水泥色,样式朴实,窗户排列得密密麻麻,看起来确实有几分敦实的感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呢?我琢磨着,大概是这些楼的建筑风格比较传统,整体轮廓方方正正,加上年头久了,外墙有些斑驳,从远处看确实带点军事建筑的影子。学生们想象力丰富,给熟悉的地方起外号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就像我们小时候会给严厉的老师起绰号一样,多少带着点亲切的调侃意味。
这些被称为“炮楼”的建筑,主要集中在学校南门外的几条街道。傍晚时分,楼里亮起的灯光在暮色中连成一片,确实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不少同学都住在这些楼的出租屋里,虽然条件简单,但胜在离学校近,房租也实惠。
邻近区域的外号也挺有意思
更让我觉得有趣的是,围绕着荆门大学城,不同区域都有各自的外号。比如往东走两个路口,有几栋外墙刷成淡黄色的公寓楼,同学们习惯叫它们“菠萝堡”,这名字听起来就活泼多了。据说是因为楼的颜色和菠萝外皮相似,而且阳台的栏杆造型独特,远看像菠萝表面的纹路。
学校西门外的商业街则是另一番景象。那里有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因为招牌是醒目的红色,被同学们戏称为“红楼”。久而久之,整条街都沾了这个名字的光。这些外号就像地方上的小秘密,只在学生之间口耳相传,却让这些普通的地点变得生动起来。
我觉得这种现象挺有意思的。这些别称虽然不是官方命名,却真实地反映了学生们的集体记忆和校园文化。就像每个家庭都会有自己的暗语和笑话一样,这些外号成了连接学生情感的纽带。毕业后多年,当同学们提起“炮楼”、“菠萝堡”这些词时,想必会立刻想起在荆门大学城度过的时光。
走在这些被同学们起了外号的建筑之间,我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氛围。这些称呼或许不够正式,但它们让这片区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故事。就像老北京胡同的名字,虽然俗气,却承载着几代人的生活印记。我相信,随着一届届学生的更替,这些外号还会继续流传下去,成为荆门大学城文化的一部分。
有时候我会想,这些建筑本身可能并不在意自己被叫做什么。但对在这里生活过的学生来说,这些特别的称呼已经和青春记忆紧紧联系在一起。就像“炮楼”这个词,乍听之下可能不太雅观,但在学生们的心中,它代表的是那段虽然清贫却充满理想的求学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