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学生品茶喝茶上课,校园茶香伴读时光
清晨的阳光刚爬上教学楼檐角,教室里已经飘起若有若无的茶香。前排男生从书包掏出印着“蜀南竹海”的茶叶罐,熟练地将青翠的芽叶撒进玻璃杯,热水冲下去的瞬间,嫩叶如兰花舒展,他低头嗅了嗅蒸腾的水汽,这才翻开微积分课本。
这样的场景在宜宾高校里毫不稀奇。长江边的这座城市被叁十万亩茶园环抱,茶叶早已融入日常。学生们带着本地特早茶上课,就像重庆学生带着辣椒酱,成都学生揣着花椒粉那般自然。
茶香里的青春滋味
“最开始是高中班主任教的。”外语系的陈雨晴转动着手中的白瓷杯,“那时候每天五六节课容易犯困,老师就说‘咱们宜宾人提神不用咖啡,尝尝这个’。”她记得第一次喝明前毛峰时被苦得皱眉,现在却能分辨出不同海拔茶叶的鲜爽度。她的笔袋里常年放着两小包金潭翠片,一节口译课要换叁次茶水,“浓茶醒神,淡茶润喉嘛”。
在理工科实验室,茶叶更是神奇的调剂品。生物工程实验室的角落摆着茶盘,学生们等待离心机运转的间隙,会轮流冲泡屏山炒青。研二学长发现,85℃热水冲泡的茶汤恰好能缓解长时间盯显微镜的视觉疲劳。“比眼药水管用,”他晃着茶杯笑道,“而且茶叶里的茶多酚还能帮我们保持头脑清醒。”
教学楼的开水房总排着长队,各式茶杯构成独特的风景。有女生用带滤网的卡通杯,有男生直接拿实验室烧杯,最夸张的是体育系的同学拎着两升装的巨大玻璃壶,里面飘着半壶茶叶。“训练完喝这个解乏,”他憨厚地笑着,“比什么功能饮料都强。”
这种饮茶习惯悄然塑造着校园生活节奏。下午叁点后的图书馆,茶杯与书页翻动声此起彼伏。经济管理学院的王教授甚至在课件里插入茶知识:“你们看啊,茶叶的供需曲线很特别……”随手就用茶产业案例讲解边际效应,惹得学生们会心一笑。
校园西南角的“茶友社”每周活动时,总能看到不同专业的学生围坐品茗。文学社成员带来《茶经》手抄本,艺术系同学绘制茶叶水彩画,而茶学专业的学生则负责讲解如何通过叶底判断发酵程度。这种跨学科的交流,恰似茶汤中交融的多种芬芳。
偶尔也会有有趣的碰撞。去年校运会期间,几个男生把凉茶装进运动水壶,结果被同学误认为是新型功能饮料。他们认真解释:“这是咱宜宾的荒野茶,解暑效果特别好。”
暮色四合时,教学楼渐渐安静下来,只有保洁阿姨清理着留在课桌上的茶渍。“这些孩子啊,”她一边擦拭着杯痕一边念叨,“毕业了肯定会想念这个味道。”或许在很多年后,当散落各地的宜宾学子在异乡泡开一壶家乡茶时,氤氲的热气里浮现的,依旧是这段被茶香浸润的青葱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