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小巷子里150的爱情,小城街角百元情缘

发布时间:2025-11-03 16:24:11 来源:原创内容

鹤岗的冬天来得特别早,才十一月初,巷子口的早点摊就已经呼着白气了。我裹紧棉袄钻进那条熟悉的小巷,墙角的冰溜子闪着细碎的光。牛肉面馆的老板娘正蹲在门口择韭菜,看见我便抬起头笑:“还是老规矩?多加香菜?”

这家面馆开了二十多年,价格牌上用红笔改过好几回。最早五块,后来八块,去年涨到十二,今年还是十二。老板常说:“街里街坊的,抹个零头就当请客了。”其实十二块本来就没零头,他非要这么说,大家也就这么听着。

巷子深处的裁缝铺

面馆斜对面是王阿姨的裁缝铺,不到十平米的地方挂满了改好的衣服。她总坐在窗边的旧缝纫机前,鼻梁上架着老花镜。有回我问她改条裤子多少钱,她伸出叁根手指:“给叁十吧。”见我愣神,又补了句:“要是学生就给二十。”

后来才知道,王阿姨的丈夫前年住院时,巷子里的邻居凑钱帮过她。现在她给人改衣服,遇到困难的经常只收个布料钱。有次听见她跟老姐妹聊天:“当年大家帮衬我,现在我能帮就帮点。”这话说得轻,落在心里却沉。

巷子中段有对年轻夫妻开的小超市,每天营业到深夜。有天晚上我去买泡面,看见老板娘在数零钱,一毛一毛地捋平。她说要攒钱给孩子买新书包,现在这个已经补过两次了。结账时她执意少收我五毛:“零头就算了,常来啊。”

烤红薯的香气

巷尾老李的烤红薯炉子是整个冬天最暖和的所在。他总说自己的红薯是“蜜薯”,烤好了会流糖油。五块钱能买一大个,要是遇到放学的小孩,他常会切半个小的递过去:“尝尝,不要钱。”

有次我问他生意怎么样,他搓着冻红的手笑:“够吃顿饺子就行。”后来听街坊说,老李的女儿在南方读大学,他省下的钱都寄去当生活费了。可就是这样,他还是经常给巷子里的孤寡老人送红薯,用他的话说:“热乎东西要趁热吃,一个人吃没滋味。”

这条巷子里的日子,就像老式挂钟那样不紧不慢地走着。家家都有难念的经,可谁家做了好吃的,总会端一碗给邻居;下雨了,晾在外面的衣服总有人帮忙收;半夜回来,小超市的灯永远为你亮着。

昨天下午,我看见面馆老板和王阿姨在巷口说话。面馆老板提着个保温桶:“给你留了碗牛腩,炖得烂。”王阿姨递过去个布包:“给你补了补围裙,磨破的地方加了层布。”他们都没提钱,就像完成了一场最自然的交换。

黄昏时分,我站在巷子这头望过去,各家厨房飘起炊烟,下班的人互相打着招呼,孩子们在暮色里追逐嬉闹。忽然就明白了,原来这条巷子里每天都在发生着鹤岗小巷子里150的爱情——不是用金钱衡量的深情,而是在百元生活中开出的花。就像那小城街角百元情缘,朴素却坚韧,简单却绵长。

烤红薯的香气又飘来了,这次我买了两个,顺手分给巷口修鞋的张爷爷。他接过红薯,从工具箱里拿出双鞋垫:“自己纳的,暖和。”我们就这样完成了一次没有标价的交换,就像这条巷子里每天都在发生的,最普通却又最珍贵的故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