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约附近200米学生点,青铜峡旁学生聚集区

发布时间:2025-11-03 07:22:47 来源:原创内容

青铜峡这片地方,我从小跑到大,可最近才发现个新鲜事——黄河路拐角那栋白色小楼,不知什么时候成了学生们扎堆的地方。每次路过都能看见叁五成群的身影,捧着书本说说笑笑的,倒给这条老街道添了不少生气。

说来也巧,上周帮表妹找补习班,转着转着又绕到这儿。隔着玻璃门往里瞧,里头比想象中还热闹。二楼飘来现磨咖啡的香气,几个学生围坐着讨论课题,手边摊开的参考书上画满了荧光笔标记。靠窗的女生正给同伴讲题,讲到一半突然停住:“等等,这个地方我好像也没弄明白...”说着自己先笑出了声。这种松弛自在的氛围,倒是比正经自习室更招人喜欢。

这里藏着什么特别的吸引力

和门口值班的阿姨搭话才晓得,这儿原本是社区闲置的活动室。去年秋天几个大学生来社会实践,带着中学生搞了期读书会,没想到参与者越来越多。社区索性把二楼整修出来,添置了书架和长桌,慢慢就成了现在这个模样。“这些孩子啊,放学都爱往这儿钻。”阿姨说着朝东南方向指,“实验中学走过去就七八分钟,二十七中稍微远点,但过个天桥也就到了。”

坐在楼梯口的圆脸男生告诉我,他最喜欢这里的“不刻意”。学校图书馆总让人不由自主绷紧神经,而家里又太容易分心。这个恰好在青铜峡约附近200米学生点,成了折中的好选择。“在这写作业效率特别高,遇到难题转头就能问到人。”他扬了扬手里的物理练习册,“你看,这页边上还有学长给的解题妙招呢。”

更让我意外的是,这个青铜峡旁学生聚集区还藏着不少能人。穿蓝卫衣的女生是市作文竞赛一等奖,扎马尾的男生刚在奥数选拔里拿了名次。他们自发组成了互助小组,每周叁放学后固定碰面。这种互帮互助的模式,倒比请家教来得更生动自然。

暮色渐浓时,穿校服的身影渐渐多了起来。有个戴眼镜的男孩急匆匆跑上楼,卸下书包长舒一口气:“总算赶在天黑前到了!”他熟门熟路地从角落柜子里取出马克杯,接热水时还在默背英语课文。这种驾轻就熟的姿态,分明是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家。

转角处的布告栏贴满了便签纸,粉色的那张写着“求高二物理笔记”,绿色的回复“我放第叁排书架了”。这种无声的交流方式,成了这个空间里独特的默契。或许正是这些细碎的温暖,让青铜峡约附近200米学生点变得与众不同——它不单是学习的场所,更像青春路上偶然遇见的驿站,让赶路的人能歇歇脚,互相加把劲再继续前行。

离开时华灯初上,白色小楼在夜色里泛着柔光。透过窗子能看见那些伏案的身影,像星星点点的萤火,聚在这处青铜峡旁学生聚集区里,照亮彼此前行的路。也许明天又会有人背着书包寻来,在这方天地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