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小巷子招揽客人现象在哪些地方有,桂平哪些小巷有招揽客人现象

发布时间:2025-11-03 06:45:22 来源:原创内容

这两天路过老城区,总能看到一些桂平小巷子里有人站在路边招手。这让我有点纳闷,这些招揽客人的现象到底出现在哪些地方呢?

顺着人民路往西走,在百货大楼后面那片老巷子里,这种情况特别明显。刚拐进巷口,就看见叁五个中年妇女站在电线杆旁边,见到有人经过就会上前搭话。她们招揽客人的方式还挺有意思的,不会直接拉扯,而是用当地方言轻声问“要吃饭吗”、“进来坐坐”。这条巷子两边都是老式居民楼,一楼被改成了各种小店,从外面看还真不容易发现。

再往巷子深处走,情况又不太一样。这里的光线明显暗了许多,偶尔能看到几个年轻人靠在摩托车旁。他们招揽客人的方式更直接些,会主动递上传单,上面印着些模糊的服务项目。有个小伙子看我走得慢,还特意凑过来说:“老板,要按摩吗?便宜。”我摇摇头快步走开,心里却在想,这种现象怎么就跟野草似的,总是在这些偏僻的桂平小巷子里冒出来?

新旧城区的差异

后来我特意往新城区那边转了转,发现那边的情况完全不同。宽敞的街道,明亮的灯光,根本看不到招揽客人的现象。这倒让我想起之前听街坊们聊天时说的,这些现象就爱扎堆在老城区那些弯弯绕绕的桂平小巷子里。特别是那些靠近旧车站、老市场的巷子,简直就是重灾区。

说到这个,我突然想起上周在中山路后巷见到的一幕。那会儿已经是晚上九点多,巷口的水果摊都收摊了,可巷子深处却挺热闹。几家亮着粉色灯光的店面门口,坐着几个打扮时髦的年轻姑娘。她们倒是不主动招呼人,就是坐在那儿玩手机,偶尔抬头看看路过的人。这种若即若离的招揽方式,反而更引人注意。

有个开便利店的老板和我闲聊时说:“这些事儿啊,也就我们这些老巷子常见。你看那边新盖的小区,保安管得严,根本进不去。”他边说边指着对面新盖的楼盘,“我们这条巷子四通八达的,后门连着前街,侧门又通着菜市场,那些人来了一看这地形,就赖着不走了。”

说实话,走在这些巷子里,能感觉到一种特别的氛围。老旧的居民楼,斑驳的墙面,再加上这些若隐若现的招揽现象,确实让人心里不太踏实。特别是晚上,有些巷子的路灯坏了也没人修,昏暗的光线下,突然冒出个人来打招呼,真能把人吓一跳。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在建设路那片待拆迁的巷子里见到的情形。那里的招揽方式更加隐蔽,他们不再站在街边,而是坐在临街的茶座里,通过微信附近的人来联系。这可真是“与时俱进”了,要不是亲眼看见几个明显是外来的人被引导着走进那些半掩着的房门,还真想不到现在都改用这种方式了。

这些分布在桂平各处小巷子里的招揽现象,说起来也真是各有各的门道。老城区有老城区的招揽方式,待拆迁区有待拆迁区的生存法则。不过说到底,这些现象之所以能在这些特定的桂平小巷子里生根发芽,恐怕还是因为这些地方管理相对松散,来往人群又比较复杂吧。

这几天走下来,我发现一个规律:越是靠近闹市区的背街小巷,这种现象越普遍。比如新华书店后面那条小吃街,白天是正经做生意的,到了晚上八九点之后,一些店铺就会悄悄改变经营模式。这种变化很微妙,不常去的人根本察觉不到。

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这些现象会集中在这些特定的桂平小巷子里呢?可能就像老街坊说的,这些地方“叁不管”呗——社区懒得管,物业管不着,派出所警力又有限。再加上这些巷子四通八达,一有风吹草动就能从小路溜走,自然就成了这些现象滋生的温床。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