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浩特品茶上课,边城茶艺学习体验
二连浩特的天空蓝得晃眼,我站在茶室门口犹豫了半天才推门进去。早就听说这座边境小城藏着不少茶道高人,这次特意报了名来学点真本事。
教室里飘着淡淡的茶香,十几个人围坐在长桌旁。教茶的是一位五十来岁的大姐,大家都喊她王老师。她说话带着当地特有的口音,慢悠悠的,像泡开的茶叶在水里舒展。
茶香里的时光
王老师先让我们闻了几种不同的茶叶。说来惭愧,我平时喝茶都是牛饮,哪懂这些门道。"这片是二十年的普洱,"她拈起一片黑褐色的茶叶,"你们仔细闻,是不是有股陈香?"我凑近嗅了嗅,确实有种特别的香气,说不清道不明,但让人特别安心。
轮到我们动手泡茶时,手忙脚乱的。水温总掌握不好,要么太烫把茶叶烫坏了,要么太凉泡不出味。旁边坐着个本地大叔,看我笨手笨脚的,忍不住指点:"别急,泡茶最忌心急。你看这水刚冒蟹眼泡就行。"
说来也怪,在这座离蒙古国只有几公里的小城里学茶道,感觉特别有意思。窗外偶尔能听见俄语和蒙古语的交谈声,窗内却是缕缕茶香。这种反差让这次的二连浩特品茶上课经历变得格外难忘。
一茶一世界
王老师讲起茶来特别投入。她说边境上的人最爱喝茶,冬天能暖身,夏天能解腻。"你们知道吗?"她拿起盖碗轻轻晃动,"以前茶马古道的商队经过这里,都要歇脚喝茶。现在的茶馆,就是那时候传下来的。"
我最喜欢看她演示盖碗茶的手法。叁个手指要稳稳托住盖碗,手腕轻轻一旋,茶汤就能均匀倒出。试着学她的动作,不是烫到手就是洒得到处都是。王老师笑着说:"这个动作我学了叁个月才像样,你们急什么?"
慢慢地,在反复练习中,我好像摸到点门道。手腕要松,手指要稳,心要静。当第一次完整地泡出一碗色香味都恰到好处的茶时,那种成就感,比谈成一笔生意还让人开心。
这次的边城茶艺学习体验让我明白,喝茶不光是解渴,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快节奏的今天,能安静地坐下来泡一壶茶,本身就是件很奢侈的事。
临走时,王老师送了我们每人一小包当地特产的砖茶。"回去慢慢喝,"她说,"记住泡茶时的感觉。"我提着那包茶走出教室,夕阳把整条街都染成了暖黄色。回头看了眼那间普通的茶室,心里突然有点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