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品茶教室工作坊,昌邑茶艺学习班
路过老城区那条熟悉的街道,一阵若有若无的茶香总能把我吸引过去。那是从“昌邑品茶教室工作坊”飘出来的味道,每次闻到,脚步就不自觉地慢了。说来也怪,平日里忙得脚不沾地,可一闻到这茶香,心里就像有块石头落了地,整个人都静了下来。
推开那扇木门,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外头的车马喧嚣像是被按了静音键,只剩下水将沸未沸的咕嘟声,还有茶杯轻碰的脆响。这里的陈设简单得很,几张原木茶桌,几把素色椅子,墙上挂着幅写意的山水画,剩下的就是满架子的茶罐了。主人李老师正在不紧不慢地烫洗着茶具,看见我进来,只是微微一笑,递过来一杯刚沏好的龙井。
从一杯茶开始
“先别急着喝,闻闻看。”李老师轻声说。我照做了,那股豆香混合着青草的气息,真是让人神清气爽。小呷一口,舌尖最先感受到的是微苦,紧接着便是满口的甘甜。“是不是觉得,这杯茶和平时自己泡的不太一样?”他笑着问,我连连点头。可不是嘛,同样的茶叶,在这里就像是活了过来。
原来,光是拿盖碗就有不少讲究。拇指和中指要卡在碗沿,食指轻轻压着盖钮,手腕得放松,出汤时那条水线要稳要匀。我第一次试的时候,不是烫了手,就是水洒得到处都是。李老师也不急,就那么一遍遍地示范,直到我找到那个“巧劲儿”。他说啊,泡茶这事,急不来,你得和它慢慢磨合。
在昌邑茶艺学习班上课,最让我惊讶的是水的讲究。同样的茶叶,用自来水、纯净水、山泉水泡出来,味道竟能差这么多。有一次,李老师让我们对比不同温度泡的茶——85度、90度、95度,每一度的变化都让茶汤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性格。那个下午,我们五六个人就围坐在茶桌前,一杯接一杯地比较,嘴里都快尝不出味儿了,却都觉得特别有意思。
说来你可能不信,在这里学得越多,反而越不敢说自己懂茶了。每一种茶都有自己的脾气,同一批茶叶,因为天气、水温、甚至是泡茶人的心境不同,展现出来的风味都会有些微妙的差异。这大概就是茶最迷人的地方吧——它永远能给你新的惊喜。
我特别喜欢周末下午的实践课。阳光透过竹帘,在茶桌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大家随意地坐着,轮流当主泡。没有人催促,没有人评判,只有茶香在空气中缓缓流淌。有时候,一泡茶能喝上大半个小时,期间大家聊聊天,或者干脆什么都不说,就那么安静地品味。这种慢节奏,在如今这个什么都讲究快的时代,真是难得的奢侈。
记得有次泡武夷岩茶,我按照书上说的每一步都做得小心翼翼,可茶汤就是少了那么点韵味。李老师走过来,并没有纠正我的动作,只是说:“别太紧张,茶是能感觉到你的情绪的。”我深吸一口气,放松下来,再泡时果然好了很多。原来,泡茶不光是手上的功夫,更是心里的修行。
现在想想,在昌邑品茶教室工作坊的这些日子,学到的远不止是泡茶技巧。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在忙碌的生活中,给自己留出那么一段安静的时光。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理由,就是想静静地泡一壶茶,看着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感受时间从指缝间温柔地流过。
前几天又去上课,听到一位刚来的学员感叹:“原来喝茶有这么多门道啊!”我不禁想起自己刚来时的样子。李老师还是那样温和地笑着,递给她一杯茶:“先喝喝看,喜不喜欢这个味道。”是啊,无论懂得多少知识,最终还是要回到那一杯茶的滋味上。而这滋味,只有亲自尝过才知道。
茶室角落的那个老茶壶还在咕嘟咕嘟地响着,水汽袅袅上升,在天花板上结成细细的水珠。窗外,夜幕渐渐降临,街灯次第亮起。我又续了一杯茶,继续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这大概就是生活本该有的样子吧——不疾不徐,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