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女骑手外卖一小时一单怎么叫,女骑手接单频率疑问
订单都去哪儿了?
下午叁点半,鹤壁街头太阳正烈。我坐在电动车上看手机,屏幕暗了又亮,整整五十五分钟过去,愣是没听见接单提示音。旁边树荫下等活的老张探过头:“你这够闲的啊,一小时就一单?”我苦笑着点头,心里直犯嘀咕:这鹤壁女骑手外卖一小时一单怎么叫,平台派单到底啥规矩?
刚开始跑外卖那阵子,我以为是新手不熟悉路线。可叁个月过去,对市区每条小巷都门儿清了,情况还是老样子。问过站长,他只说系统自动分配;问老骑手,他们神秘地指指手机:“多蹲热门商家呗。”但哪怕守在万达广场餐厅集中区,订单也是断断续续的。
后来我发现个规律——午高峰那会儿,订单来得密些。可一到下午,系统就像睡着了。有次和商场保安聊天,他一句话点醒我:“你看那些男骑手,整天蹿来蹿去,他们电动车改装过,跑得快啊。”这话让我琢磨好久,难道真和车速有关?
回家查了平台规则,才搞清楚这套派单逻辑。系统确实会参考骑手的实时位置、熟悉路线,还有——历史送达速度。男骑手们为了冲单量,常在安全边缘加速,数据好看了,系统自然优先派单。而我们女骑手更注重平稳,反而在数据上吃了亏。
这女骑手接单频率疑问背后,藏着更多无奈。上周下雨天,我同时抢到两单,都是写字楼的。送完第一单,第二单超时了八分钟。客户没说什么,可第二天就发现准时率下降了。那些冒险闯红灯的骑手,反而保持着漂亮数据。
现在每天出门前,我会特意检查手机网络,把常送区域收藏好。虽然还没找到完美解决办法,但至少摸到些门道:早午晚叁个高峰绝不能错过,商家出餐慢的订单要谨慎接,雨天多备个手机防水套……这些细节,都是一个个跟头摔出来的经验。
前两天碰到同样跑外卖的李姐,她电动车筐里放着两份外卖。“你这不错啊,连着接单。”我羡慕地说。她擦擦汗:“哪呀,这是帮我老公带的,他车没电了。”我们相视苦笑,这行当里,每个人都在想办法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或许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骑手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和系统磨合,有人选择拼命赶时间,有人宁愿少接单也要保证安全。而我,还在寻找那个平衡点——既不让客户等太久,又能多跑几单。
黄昏时分,手机突然响起提示音,连续跳出叁个订单。我赶紧戴上头盔,系紧防晒面罩,这波晚高峰可得抓住了。电动车穿行在渐暗的街道上,迎面吹来的风带着些许凉意,或许明天该试试早点出门,看看清晨的订单会不会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