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兰做大活的地方,普兰干事创业的场所
沿着青石板路往巷子深处走,空气中飘着老陈醋特有的醇香。拐过第叁个弯,那块斑驳的木牌便映入眼帘——“普兰做大活的地方”。推开虚掩的木门,仿佛打开了另一个世界。
这里其实是个老作坊。院子中央,七八口半人高的醋缸整齐排列,阳光透过瓦片缝隙洒在深褐色的缸壁上。六十多岁的李师傅正弯腰查看醋醅,那双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捻起一点儿,凑近闻了闻,又小心地放回去。“还差些火候。”他自言自语道,像在跟老朋友说话。
时间的味道
李师傅在这间普兰干事创业的场所守了叁十八年。问他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他搓了搓手上的老茧:“你说人这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挺了不起的。”他记得刚来时,师傅教他看醋醅的颜色——要像熟透的枣子那样透亮,闻香气要有粮食的甜和时间的醇。这些道理,书本上学不来。
隔壁王婶每天准时送来新蒸的高粱,她说这儿的醋能让她想起小时候的味道。其实啊,哪是味道不一样,是现在肯花时间等一缸醋慢慢发酵的人太少了。在李师傅看来,普兰做大活的地方从来不只是个作坊,更像是时间的容器,装着这座小城的记忆。
去年夏天,有个年轻人找上门,说想帮他把醋放到网上卖。李师傅当时就笑了:“我这醋,得让人尝过才知道好坏。”年轻人不死心,在院子里拍了叁天视频。没想到,就那种最朴实的记录——掀开缸盖的瞬间,醋醅翻动的沙沙声,反而吸引了不少人专门找来。现在作坊门口常停着外地车牌的车,都是慕名而来的。
老手艺的新生命
变化是悄悄发生的。李师傅的女儿小慧毕业后回来了,这个在省城读过书的姑娘,给这个普兰干事创业的场所带来了新气象。她没急着改变父亲的做法,而是先在每个醋缸前立了小牌子,写上这缸醋的开始发酵日期。她还建了个微信群,时不时发些酿造的日常。
最让李师傅意外的是,小慧说服他开了个体验区。来客可以亲手参与翻醅,虽然动作笨拙,但那份专注让他很感动。有个带孩子来的妈妈说,想让女儿知道,我们每天吃的东西是这样一点点变出来的。这句话,让李师傅想了很久。
如今,这个普兰做大活的地方依然保持着它的节奏——春天投料,夏天翻醅,秋天露晒,冬天捞冰。不同的是,更多人知道了这处藏在巷子深处的普兰干事创业的场所。他们来这里不单为了买醋,更像寻找一种久违的踏实。
傍晚收工前,李师傅照例巡视一圈。他挨个给醋缸盖上草编的盖子,动作轻柔得像在给孩子掖被角。西斜的日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深深印在斑驳的院墙上。明天,这些醋缸里的生命还会继续它们缓慢而坚定的变化,就像这座小城,看似静止,实则每时每刻都在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