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区域相似别称
这个称呼从何而来
第一次听到“炮楼”这个说法,是在大二那年。我和室友在校外找房子,中介小哥指着远处几栋密集的高楼说:“那边就是咱们南大着名的炮楼区。”我俩当时就愣住了,这名字听起来既滑稽又让人摸不着头脑。后来才明白,原来是因为那些楼房密密麻麻挤在一起,每栋都又高又窄,窗户排列得跟军事碉堡的射击孔似的。再加上住的大多是学生情侣,这称呼就慢慢传开了。
说实话,刚听到时心里挺别扭的。但住久了发现,这名字虽然直白,倒也挺形象的。有时候晚上从图书馆回宿舍,看着那些亮着灯的窗格子,确实会想起电影里的碉堡。不过现在大家都叫习惯了,反而成了我们这片学生的暗号。
周边那些有趣的别称
有意思的是,以南京大学城为中心,周边好几个区域都有类似的江湖称号。往东走两个路口,有片老小区被大家叫做“鸳鸯楼”。那儿户型更小,很多是二十平米左右的开间,特别受考研党欢迎。说是鸳鸯楼,其实现在住的多是单身学生,只是阳台上总是挂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远看像鸳鸯的羽毛。
再往南的城中村,学生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蜂窝公寓”。那里的自建房挨得特别近,楼与楼之间几乎能握手。每次路过都在想,这密度怕是连蜜蜂都要自叹不如。不过租金确实便宜,很多创业的学生会选择在那里落脚。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地铁站旁边那栋新建的酒店式公寓,因为外立面是深灰色的,又总是住满来探亲的家长,不知怎的就被叫成了“探望塔”。每次听说谁爸妈来了,我们就打趣:“又住探望塔去啦?”
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
仔细想想,这些别称其实反映了学生生活的真实状态。“炮楼”虽是个戏称,但确实说出了学生租房的两大特点:空间狭小和隐私性差。很多同学选择校外居住,不就是图个自由自在嘛。不过现在房租年年涨,能找到个合适的“炮楼”都不容易了。
记得有次去“鸳鸯楼”找同学,正好碰到房东在换锁。闲聊时他说,这楼十几年间换了好几拨名字,从最早的研究生公寓,到后来的考研基地,再到现在的鸳鸯楼。每个名字都记录着一代学生的生活轨迹。
在南京大学城周边居住的同学们都知道,这些称呼没有任何贬义,更像是一种自嘲式的智慧。用这种方式,我们把单调的居住空间变成了有故事的地方。就像“蜂窝公寓”,听起来拥挤,但那里的学生自己搞了共享书架和自习室,反而成了最有人情味的地方。
前两天路过“炮楼”,看见新来的学弟学妹们在搬家。听到他们很自然地讨论“炮楼”哪个单元的采光好,突然觉得这些称呼已经成了南大学子共同的记忆密码。或许十年后同学聚会,说起“炮楼”、“鸳鸯楼”,大家还会会心一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