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火车站200一次快餐,昌都车站200元快餐服务
这事儿说来也巧,上周我去昌都出差,刚出火车站就被个裹着厚棉衣的大姐拦住了。她操着带藏语口音的普通话,压着嗓子问我:“兄弟,住店不?咱家旅馆干净暖和,还带餐食。”我摆摆手想走,她又紧跟着补了句:“咱这儿有昌都火车站200一次快餐,热乎的牦牛肉汤锅,管饱。”
这话让我停下了脚步。坐了八小时盘山公路大巴,我正饿得前胸贴后背。抬头看见她指的方向——火车站东侧有排亮着暖黄灯箱的铺面,塑料棚下冒着白蒙蒙的水汽。走近才发现,每家门脸都挂着“昌都车站200元快餐服务”的硬纸板,红漆字被雨水晕得有些模糊。
暖棚里的烟火气
掀开厚重的军帘,裹着花椒香的热浪扑面而来。四十来岁的老板娘正给铝锅添炭,看见我就笑出两弯月牙:“来份套餐?鲜切牦牛肉、两素菜,米饭随便添。”她利索地抄起铁勺敲敲锅沿,“都是咱本地牧民清早送来的肉,你看这雪花纹理。”
隔壁桌几个穿反光背心的养路工正吸溜着粉条,其中黑脸汉子抹把汗说:“我们常年在这段318国道干活,就认准他家。别处要么价高,要么用冻肉。”他夹起颤巍巍的肉片在辣椒碟里滚了叁滚,“二百块在景区够买碗面,在这儿能吃到正经高原牦牛,值当!”
老板娘转去灶台添柴,我突然注意到她右手虎口有道寸长的疤。聊起来才知,去年冬天送货叁轮车在冰面上打滑,她为护住食料箱被铁皮划的。“咱们做餐饮的,食材就是脸面。”她往我碗里加了勺酸菜,“有些游客说贵,可他们没算过牦牛要在海拔四千米放养叁年,光运输成本就比平原高四成。”
窗外有列车鸣笛进站,顷刻涌进来七八个戴遮阳帽的游客。戴眼镜的小伙子翻着手机嘀咕:“攻略说这附近有家‘昌都火车站200一次快餐’特别地道...”话音未落,同行姑娘已经指着墙上的价目表欢呼:“就是这家!你看照片里的红木桌!”
等餐时我和斜对面磕瓜子的银饰商人搭话,他颈间的天珠随着说话轻轻晃动:“我每月跑昌都七八趟,现在下车都不看导航,闻着这酥油茶味就能找过来。”他掏出手机给我看相册,竟存着不同季节在这家店拍的饮食照片,“去年大雪封路,他们还给困在站里的旅客免费送过糌粑粥。”
热汤下肚时我突然想起件事。叁年前第一次来昌都,车站周边还只有流动摊贩,买个青稞饼都得碰运气。现在虽然价格涨了些,但热汤热饭随时能端到面前,这份踏实感,或许就是“昌都车站200元快餐服务”真正的分量。
临走前老板娘往我背包塞了个温热的盐蛋:“翻雀儿山时垫垫肚子。”转身时听见她在哼牧区小调,灶火把她影子投在斑驳的墙上,随着蒸汽轻轻摇晃。站前广场的经幡被风卷得猎猎作响,那排暖黄灯箱在暮色里亮得像散落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