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学生品茶喝茶上课,草原课堂茶香伴读

发布时间:2025-11-03 03:45:05 来源:原创内容

晨光中的奶茶香

清晨七点半,呼伦贝尔草原刚被霞光染成金红色,巴尔虎左旗蒙古族小学的教室里已经飘起阵阵茶香。孩子们不是在上早读课,而是围坐在矮桌旁,小心翼翼地往铜壶里添砖茶、炒米和盐巴。十岁的其其格踮着脚搅拌奶茶,奶香混着茶香钻进每个孩子的鼻孔——这天的第一节课,从煮奶茶开始了。

班主任阿日善老师站在教室门口,看着孩子们笨拙却认真的动作忍不住微笑。去年学校把“草原生活课”纳入正式课程时,不少家长还担心会影响文化课学习。可随着课程开展,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熬奶茶、做奶豆腐,连数学课上都主动用奶茶配料做起了应用题。“我们蒙古族有句老话:茶碗里能看到整片草原。”阿老师说着,帮一个孩子滤掉茶渣,“现在孩子们确实通过这碗茶,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

教室后方,初叁的苏德正在给学弟学妹演示“闭目识茶”的绝活。蒙着眼睛的他轻啜一口奶茶,居然准确说出了茶叶产地:“是锡林郭勒的青砖茶!我们呼伦贝尔的茶更涩一点。”这个被同学们称作“小茶博士”的少年,两年前还是个沉迷手机的留守儿童。自从在民俗课上接触到茶文化,他翻遍了爷爷的茶箱,现在能品出二十多种蒙古茶的细微差别。

当茶汤遇见教科书

看似轻松的品茶喝茶上课,背后藏着老师们的巧思。语文课要求描写煮茶时茶叶舒展的姿态,科学课要分析茶水沸腾的物理变化,历史课则追溯茶马古道如何改变草原生活。有次数学公开课上,孩子们居然用奶茶勺量出了圆柱体的容积,让听课的城里老师直呼“绝了”。

最让人惊喜的是,这种独特的草原课堂茶香伴读模式,悄悄改变着孩子们的性格。曾经害羞的蒙古族女孩娜荷芽,在茶艺展示会上落落大方地向游客介绍:“我们的奶茶要放叁种奶制品,先放...”而她身旁的汉族同学小勇,已经学会用蒙语说出“请喝茶”。茶碗端起的瞬间,不同民族的孩子相视而笑。

窗外飘来牧民转场的吆喝声,教室里茶汤正咕嘟作响。有孩子不小心打翻了盐罐,旁边的同学立刻帮忙收拾——就像草原上谁家的勒勒车坏了,总会有人停下帮忙。这或许就是呼伦贝尔学生品茶喝茶上课最珍贵的收获:在茶香中读懂草原上千百年的守望相助。

夕阳西下时,其其格把剩下的奶茶装进保温壶:“带给爷爷喝,他放羊回来最想这口。”铜壶映照着孩子们红扑扑的脸庞,仿佛看见若干年后,这些在茶香中长大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记得草原教会他们的第一课——生活就像熬奶茶,要经过熬煮才能散发醇香。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