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车站后街的小胡同
东港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车站后街的小胡同,这两个地方听起来差不多,可走进去的感觉还真不太一样。我住在附近有十几年了,每次穿过这些巷子,都像翻开了一本厚厚的旧书。
先说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吧。这条路我走过无数回,窄窄的,两边是些老旧的砖房。墙角的青苔长得特别旺,下雨天踩上去软绵绵的。早晨七八点钟最热闹,卖豆浆的刘叔总是扯着嗓子喊“烫手的豆浆哎”,声音能传遍整条巷子。他家豆浆确实香,我每周都得买上两叁回。巷子中间有家修鞋铺,老师傅坐在门口,手里永远拿着只待修的皮鞋。路过时他总会抬头笑笑,虽然很少说话,但那种亲切感让人踏实。
巷子里的烟火气
转到车站后街的小胡同,气氛就不同了。这里更窄些,阳光只能从屋檐的缝隙里漏下来,在地上画出斑斑点点的光影。胡同口有棵老槐树,夏天的时候,树底下总是坐着几个下棋的老爷子。他们下棋特别认真,有时候为了一步棋能争上半天。李大伯最爱说:“你这步走得不对,重来重来!”虽然吵吵闹闹的,可从来没见他们真红过脸。
这些巷子最让人着迷的,是那种慢悠悠的生活节奏。和外面大街上匆匆忙忙的人群比起来,这里的时间好像走得特别慢。王阿姨在胡同里开了家杂货店,卖些针头线脑的小东西。有次我去买酱油,她正和邻居聊着自家孩子考大学的事,聊得忘了找钱。等我提醒她,她才拍拍脑门笑起来:“瞧我这记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熟络,在大商场里可感受不到。
其实我挺理解为什么年轻人总想着搬出去。这些巷子的确老了,墙角掉皮,路面不平,下雨天还得踮着脚走。但真要离开,心里又舍不得。就像我家对门的张奶奶,儿女在城里买了新房接她去住,没住两个月又跑回来了。她说住在高楼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闷得慌。
傍晚时分,这些巷子最美。家家户户开始做晚饭,炒菜的香味从窗户飘出来,混着傍晚的微风,闻着就让人心安。偶尔有自行车铃铛响过,接着就是母亲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这些寻常的景象,不知怎么的,看着就让人觉得踏实。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些老巷子迟早要拆,留着也没什么用。但我觉得,它们就像城市的根,记录着几代人的生活印记。每扇木门后的故事,每块砖瓦上的痕迹,都是没法复制的。现在城市变化这么快,有些东西消失了,就真的再也找不回来了。
昨天我又路过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看见几个年轻人拿着相机在拍照。他们站在刘叔的豆浆摊前拍了很久,说要记录下这些即将消失的风景。我忽然想到,或许在很多年后,这些巷子真的只能留在照片里了。这么一想,倒是更珍惜现在还能每天走过这里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