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火车站小巷子200块钱一次,车站旁胡同内一次两百元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那天我从大连火车站出来,正琢磨着怎么去青泥洼桥,突然听见两个拖着行李箱的大妈在路边嘀咕。穿花衬衫的那位压低声音说:“听说没?就火车站后头那些小巷子,有的地方一次要两百块呢!”旁边戴遮阳帽的连忙摆手:“可不敢瞎凑热闹,谁知道是啥情况。”
我慢下脚步,假装整理背包带子。这话听着耳熟,前阵子微信群里也有人提过,说大连火车站附近有些胡同里藏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营生。不过说真的,这价钱在火车站周边确实挺扎眼的。要知道现在连锁钟点房也就百来块,什么服务能值这个价?
巷子里的真实模样
出于好奇,我特意绕到火车站东侧的老胡同转了转。下午叁点多的阳光斜斜地照在斑驳的墙面上,几家五金店正在卸货,修鞋师傅坐在马扎上敲敲打打。晾衣绳横在巷子上空,挂着几件半旧的工作服。完全不是想象中那种神秘兮兮的样子。
在烟酒店买水时,我和老板搭话:“这附近挺清静啊。”老板眯着眼找零钱:“白天都这样,晚上更没什么人——除了那些找不着路的游客。”他忽然压低声:“前阵子倒是听说有人在这拉客,开口就是两百一次,让联防队给清走了。”
我拧开瓶盖喝了口水。看来所谓的大连火车站小巷子200块钱一次,多半是些零星的灰色交易。可能是指那种临时按摩,也可能是更出格的勾当。这种事儿在哪个城市火车站周边都不稀奇,就像野草,总在监管的缝隙里冒头。
墙角贴着崭新的警民联系卡,红底白字特别醒目。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每隔半小时就会巡逻经过,对着对讲机说“3号区域正常”。这样的环境里,那些传闻中的交易确实很难扎根。
火车站旁的众生相
坐在花坛边歇脚时,看见个大学生模样的姑娘被中年妇女拦住。那妇女声音时高时低:“小妹要休息吗?便宜……”姑娘慌张地摇头,拖着行李箱快步离开。我注意到巷口装着叁个摄像头,亮着红色指示灯。
其实想想挺唏嘘的。火车站旁胡同内一次两百元这种传闻能传开,说到底是因为抓住了人们两种心理——要么是猎奇想找刺激,要么是担心误入陷阱。就像隔壁摊位卖煮玉米的大姐说的:“正经人谁往黑灯瞎火的胡同钻?都是自己心里先画了道儿。”
打扫卫生的环卫工正清理垃圾桶,小推车里堆满宣传单。我瞥见最上面那张印着“警惕火车站周边消费陷阱”的警示语,落款是站前派出所。看来管理部门也没闲着。
天色渐晚,巷子里的灯光次第亮起。那家“老张馄饨铺”门口排起队,六块钱一碗的招牌在暮色里特别温暖。这才是巷子真正的生活底色——市井、透明,明码标价。而不是什么车站旁胡同内一次两百元那种遮遮掩掩的交易。
离开时我又经过那两个大妈先前站的位置,现在换成了年轻情侣在查导航。女孩指着手机屏幕:“网上说这附近有家民宿挺干净,才158。”男孩点头:“比想象中便宜啊。”他们拖着行李箱朝反方向走去,背影渐渐融进灯火通明的主干道。
站在路口等红灯,我突然觉得这座城市的白天黑夜像是两个平行世界。同样的巷子,有人看见的是市井烟火,有人却总惦记着阴影里的交易。其实答案很简单——你带着什么样的心思来,就会遇见什么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