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耍女娃,邹城女娃戏闲趣
这事儿说来挺有意思的。前两天路过老街,看见几个扎羊角辫的小丫头在跳皮筋,嘴里念的童谣让我愣了神——"邹城耍女娃,踢毽子翻花,谁要跳错了,回家蒸馍馍"。这调调跟我叁十年前玩的一模一样,连拍手节奏都没变。
城南王奶奶今年八十多了,她边纳鞋底边跟我说:"现在年轻人总说咱邹城耍女娃是表演,其实哪是呢?"她指着院里踢毽子的孙女,"你瞧,叁五成群就是戏,蹦蹦跳跳就是趣。早年间麦子收完了,晒谷场上全是小丫头,毽子踢得比屋檐还高。"
那些藏在游戏里的老理儿
我特别爱看她们玩"拾子儿"——就是把小布包抛向空中,迅速抓起散落的石子再接住布包。李婶家闺女能连续玩上百个不掉,手指翻飞像在弹琵琶。有回我问她窍门,小姑娘眨眨眼:"得听着风声接,布包往上飞的时候心里数着'邹城女娃戏闲趣',刚好七个字说完就该伸手了。"
你说奇不奇怪?这些看似简单的游戏,暗合着老祖宗的节气讲究。春天放纸鸢要选东风天,夏天跳房子专找树荫地,秋夜捉迷藏爱在月亮地里跑,冬天翻花绳就围着炉子坐。现在想想,邹城耍女娃哪是在玩耍,分明是用身子骨记着四季呢。
前阵子文化站搞活动,让小朋友体验传统游戏。城里来的孩子刚开始还拘谨,没过半小时就玩疯了。有个戴眼镜的男孩原本抱着平板不放,后来居然跟着学会了打陀螺,满头大汗地嚷嚷:"这个比游戏机带劲!"
其实要说邹城女娃戏闲趣最动人的,是那种浑然天成的热闹。不需要舞台灯光,青石板街就是剧场;不用专业道具,鸡毛毽子、羊拐骨、碎布头都能变成宝贝。她们笑闹着从巷头跑到巷尾,把整条街都带得活泛起来,连蹲在墙根晒太阳的老猫都跟着伸懒腰。
偶尔会有游客举着相机拍摄,小姑娘们也不怯场。有次见个扎红头绳的丫头,边跳皮筋边对着镜头唱:"俺们邹城耍女娃,不唱明星不追花,就爱这方黄土坡,还有天上白棉花。"那股子自在劲儿,倒让拿相机的城里人羡慕得直咂嘴。
如今新城区的广场上,傍晚总见老太太们带着小孙女玩。她们把现代儿歌和老童谣混着唱,有时候跳房子用二维码画格,踢毽子计数用电子表。老法子新玩法掺在一起,倒生出别样的趣味。有个奶奶说得妙:"管它什么年代,邹城耍女娃的魂儿丢不了——不就是图个乐呵嘛!"
昨儿傍晚又看见那帮孩子,毽子在夕阳里起起落落,金色光晕围着她们打转。忽然想起王奶奶说过的话:"人这一辈子啊,能像邹城女娃戏闲趣这般自在痛快地活过,就算没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