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学院外援女,鹤岗学院外聘女教师
前两天刷朋友圈,看到高中同学发了张同学会照片,背景里“鹤岗学院”的校门格外显眼。底下有人留言调侃:“现在你们学校可出名了,网上都在传那个外援女教师的事儿。”这话让我愣了半天——母校什么时候有了这么个称呼?
说来也巧,第二天就在超市遇见了留校任教的学长。结账时我随口提起这事,他推了推眼镜苦笑:“你说的应该是我们特聘的几位客座教授。去年从省城请来的李教授,带学生拿了全国设计大赛金奖;还有深圳回来的李老师,把新媒体实训课开成了爆款。”他拎起购物袋顿了顿,“这些老师确实像外援,但人家是正经八百的外聘专家。”
墙里开花墙外香
学长邀我去教职工食堂坐坐。走在林荫道上,他指着新建的实训楼说:“就那位被戏称‘外援女教师’的陈老师,她的短视频制作课火到要限制选课人数。”窗外正好有学生扛着摄像机经过,“看见没?她带来的设备都是按行业标准配置的。”
隔壁桌的王老师凑过来插话:“要说这些外聘教师真像及时雨。去年我们专业评估,缺的就是有业界经验的师资。现在可好,学生还没毕业就先被公司预定走了。”她夹起一块红烧肉,“不过这‘外援’叫法挺有意思,学生私下都这么称呼,显得亲切。”
正聊着,宣传部的老师拿着相机经过,说是要去拍外聘教师带队参加创业大赛的素材。学长转头压低声音:“其实刚开始,个别老教师也不太适应这种教学模式。但看到学生作品登上央视,现在都主动找外聘教师合作课题了。”
叁尺讲台万里路
在图书馆偶遇的学生会长小刘倒是很有见解:“这些老师讲课特别接地气!上周林老师讲到甲方改需求,直接拿出她上个月做的商业案例。我们就像在听行业脱口秀,笔记都能记出表情包。”她翻开厚厚的策划书,“以前总觉得知识离实际很远,现在上课都在想:这个技能我以后工作真能用上。”
路过布告栏时,看到不少外聘教师主讲的讲座海报。时间安排都很人性化,有周末工作坊,也有晚上的线上研讨。负责教务的李老师说这是特意设计的:“这些老师本身都有本职工作,我们得把时间用在刀刃上。现在连其他院校都来打听我们的师资引进模式。”
在体育馆门口碰到刚下课的张老师,她原是省队教练,现在带着校队备战大学生联赛。队员们坐在台阶上系鞋带,有个姑娘兴奋地说:“张教昨天教的那个战术,我在职业联赛里见过!”
黄昏时分的操场格外热闹。几个学生围着外聘老师在讨论创业计划书,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或许所谓的“外援”,不过是给象牙塔开了几扇看得见风景的窗。那些从四面八方带来的新思想,正在这座北方小城的校园里,悄悄长出不一样的枝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