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梧州站前小巷风貌
梧州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就像个不爱说话的老人家,安静地蹲在崭新站房的阴影里。每次出站,第一眼总是被气派的广场和霓虹灯吸引,要不是接我的朋友提醒,我根本不会注意到那个藏在右手边、宽不过两米的入口。
朋友说,这条巷子可有年头了,当地人还习惯叫它“站前小巷”。他领着我往里走,说带我尝尝最地道的螺蛳粉。刚踏进去,光线就暗了下来,仿佛一步就从二十一世纪跨回了九十年代。
巷子里的烟火气
头顶是交错纵横的电线,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两旁的房子挨得极近,阳台上晾晒的衣服几乎能碰到对面的人家。墙皮有些斑驳,露出里面砖头的本色,反而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感。脚下是坑洼不平的水泥地,缝隙里长着顽强的青苔。
巷子不深,却挤满了各式小店。裁缝铺的阿姨踩着老式缝纫机,发出规律的“哒哒”声;理发店里,老师傅正给客人修面,动作不紧不慢。最诱人的是那股味道——酸笋特有的气息混合着骨头汤的浓香,从巷子深处飘来,勾得人直咽口水。
朋友说的那家粉店果然在。老板娘是个微胖的中年妇女,系着洗得发白的围裙,见我们就笑:“老规矩?”朋友点点头,转头对我说:“他家的酸笋是自己腌的,别处吃不到这个味。”
等粉的工夫,我打量着这条梧州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它与身后那座现代化的车站,仿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车站代表着速度和效率,人们行色匆匆;而这里,时间好像走得特别慢,慢到可以看清锅里升起的每一缕蒸汽。
“这条巷子比火车站年纪还大哩。”老板娘一边捞粉一边搭话,“以前这一片都是这样的老房子,后来建车站拆了不少,就剩下这一小段了。”
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这条站前小巷让人感觉如此特别。它不只是条普通的小巷,更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博物馆。那些新盖的大楼千篇一律,而这里的每一块砖瓦,都刻着时光的故事。
螺蛳粉上桌,酸辣鲜香。吃着热腾腾的粉,听着周围熟悉的梧州方言,我忽然觉得,这才算是真正到了梧州。火车站只是个中转站,而这条巷子,才是了解这座城市的第一扇窗。
临走时,夕阳正好斜照进巷口,给斑驳的墙面镀上一层金色。几个放学的小孩追逐着跑过,笑声在狭长的空间里回荡。我想,或许在很多梧州人的童年里,都有这样一条温暖的站前小巷吧。
走出巷口,重新回到灯火通明的车站广场,竟有些恍惚。回头望去,那条梧州火车站对面的巷子又隐回了暗处,像完成了接待任务的老朋友,默默退到一旁。但它留给我的那种温暖踏实的感觉,却久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