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做服务的小巷子,莱阳小巷服务点滴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进巷口,把青石板路染成了暖黄色。我站在莱阳做服务的小巷子口,能闻到空气中飘着淡淡的饭菜香,还夹杂着修补摊上胶水的味道。
巷子不宽,两边是有些年头的居民楼。一楼都被改成了小店,密密麻麻地挂着招牌。修鞋的老陈坐在巷口,手里忙着粘鞋底,头也不抬地问路过的大爷:“昨天修的那双还合脚吧?”
那些熟悉的面孔
往里走几步,就是李大姐的裁缝铺。她正踩着老式缝纫机,给邻居改裤子。“这巷子里住的大多是老住户,”她停下手中的活说,“谁家需要什么,我们都心里有数。”说话时,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再往深处,五金店、小卖部、理发店……每个店铺都不大,却装满了生活的必需品。王大妈从小卖部探出头来,递给蹦蹦跳跳的小女孩一根棒棒糖:“找你妈妈五毛钱,拿好了啊。”
我突然想起小时候住过的老街,也是这样——不出巷子,什么需求都能解决。现在这样的地方越来越少了,倒是这条莱阳小巷服务点滴,还保留着这份难得的温度。
修家电的小刘店里最热闹,收音机、电饭煲、电风扇堆得满满当当。“现在家电便宜,很多人坏了就买新的,”他擦着额头的汗,“但老街坊们念旧,能用惯的东西舍不得扔。”他修的不是电器,是大家的生活记忆。
巷子中间有棵老槐树,树下经常聚着下棋的大爷们。树荫遮住了半个巷子,也遮住了几十年的光阴。住在叁楼的张老师说,她嫁到这里叁十年,从来没想过搬走。“买菜、看病、孩子上学,走路都能到。关键是,”她顿了顿,“这里的人都认识,有安全感。”
临近傍晚,巷子更加热闹了。下班的人陆续回来,自行车铃声响个不停。小吃店飘出炒菜的香味,几个孩子追逐打闹着跑过。这种热闹不像大商场里那种拥挤和嘈杂,而是一种……生活的烟火气。
我在想,为什么这样一条普通的巷子会让人感到温暖?也许是因为这里的服务都带着人情味吧。老板们不仅是在做生意,更像是在经营一种邻里关系。他们记得王阿姨不吃辣,知道李爷爷腰不好,了解小明的妈妈总是加班……
夜幕渐渐落下,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柔和的光线从各家店铺里透出来,照亮了回家的路。我慢慢走出巷子,回头望去,那些温暖的光点还在闪烁着,像在诉说着这条巷子日复一日的故事。
这样的莱阳小巷服务点滴,或许在很多城市都能找到类似的影子。它们可能不起眼,却是城市里最有人情味的角落。在这里,服务不只是买卖,更是人与人之间的牵挂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