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品茶海选自带工作室,丽江茗茶精选自带工作坊
最近和朋友闲聊,说起在丽江找地方喝茶的事儿,发现不少人都挺关注“自带”这个模式。这不,前几天路过古城南边那条青石板巷子,正好瞧见两家挺特别的茶空间——门口木牌子上分别写着“丽江品茶海选自带工作室”和“丽江茗茶精选自带工作坊”。乍看名字像姐妹店,走进去才发现各有各的脾气。
先说左边那家工作室吧。推门就是满架茶饼,有个穿扎染布衫的小哥正给客人试今年的春茶。听说他们每隔个把月就会从云南各山头收来几十种毛茶,在院里支起茶桌搞“海选”。有意思的是茶友都能带自己的茶叶来对比,有时一晚上能尝七八种不同山头的滋味。上次碰见个老茶客掏出自带的十年陈普洱,和工作室的新茶放一起对冲,那场面简直像武林高手过招。
茶器里的烟火气
斜对门的工作坊又是另一番光景。白族老板娘在玻璃柜里摆了百来种茶样,每个青瓷罐上都挂着 handwritten 标签。她家主打“精选”概念,但特别鼓励客人带惯用的茶具来泡。见过带朱泥小壶的北京大爷,也见过捧着手绘盖碗的杭州姑娘,有次甚至有人扛来整套潮汕工夫茶器,在樱桃树下摆开阵势。烧水壶咕嘟咕嘟响着,不同茶香飘过木窗格,倒像是把天南地北的茶席都搬到了这座纳西院子里。
其实这种“自带”模式挺妙。既留住了老茶客们用惯的趁手家什,又让新朋友能尝到平时接触不到的好茶。记得有回在工作室遇到个九十后茶艺师,她边烫茶杯边说:“现在年轻人总觉得传统茶道门槛高,可你看这样边对比边聊天,六百年古树茶和眼前这株樱花不就在一个时空里共处了吗?”
巷子深处的青苔还没干透,夕阳已经把挂在屋檐下的茶幌子染成了蜜色。这两家店隔着五米宽的巷道对望,倒像茶汤里浮沉的两片茶叶——各自舒展,又共享一壶水的温度。或许明天该把家里那只养了多年的紫砂壶带来,试试用苍山雪水泡他们刚到的冰岛古树,应该别有一番风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