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学生高价通话服务咨询
这两天刷手机,总能看到“青岛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这个话题在本地论坛里飘着。刚开始我还以为是什么网络段子,直到点进去,看到不少家长在下面留言讨论,才感觉这事儿可能是真的。说实话,第一反应是挺惊讶的——叁个小时的电话,收费五百块,现在的中学生服务已经这么“高端”了吗?
后来我找了个周末,特意去问了问在青岛当中学老师的同学。他听完就笑了,说这事儿他们办公室里也聊过。按他的说法,这其实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生意,更像是一种“情绪陪护”或者“学业支持”。想想也是,现在中学生压力不小,有时候有些话不愿意跟爸妈说,跟同学讲又怕被笑话,找个能耐心听他们倾诉、还能给点建议的“过来人”,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真挺有吸引力的。
这通电话里到底聊些什么?
我试着想象了一下,如果一个初中生愿意掏出攒了好久的零花钱,打这样一通昂贵的电话,他会想聊什么呢?可能是最近月考没考好,心里堵得慌;可能是偷偷喜欢上班里哪个同学,不知道该怎么办;也可能是跟爸妈大吵了一架,觉得全世界都不理解自己...
那位老师同学说,提供这种服务的不一定是同龄人,很多是在校大学生或者刚工作的年轻人。他们自己刚从那个阶段过来没多久,既懂现在中学生的心思,又比他们多点人生经验。叁个小时聊下来,不光听你倒苦水,还能以“学长学姐”的身份,分享点实用的学习方法,或是讲讲高中、大学是什么样的,让迷茫中的初中生看到前面还有路。
从这个角度看,这五百块钱买的,可能不只是一通电话,更像是一份即时、私密的理解和陪伴。毕竟现在找个长期的心理咨询不便宜,而跟父母沟通又常常说不到一块儿去。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学生高价通话服务咨询”的模式,也确实存在不少让人担心的地方。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双方都是陌生人,万一遇到心怀不轨的人怎么办?服务质量也没个标准,全凭对方的良心和耐心。花了大价钱,要是碰到不负责的,听你唠叨十分钟就不耐烦了,那这钱花得可就太冤了。
我还听说,有些比较火爆的“陪聊”学长,档期排得满满的,需要提前好几天预约。这说明什么?说明咱们的孩子确实有这种倾诉和寻求指导的需求,而且这需求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想到这儿,我觉得与其一味地去批评这种现象,不如想想它为什么会存在。如果我们做家长的,能早点察觉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平时沟通时少一点说教,多一点倾听;如果学校里的心理辅导能更普及、更让学生觉得“不怕丢脸”地去求助;如果社会上有更多靠谱的、收费合理的青少年心理支持渠道...那这些“500元3小时电话”的服务,或许就不会显得那么“必要”了。
每个在成长中感到孤独和困惑的孩子,都像是在深海里独自游泳的人。他们拼命地想抓住一块浮木,哪怕那块浮木很昂贵,看起来也不太结实。我们能做的,或许是成为那片更温暖、更安全的海岸,让他们知道,永远有更好的选择在那里等着。